阿美族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阿美族早期移動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要尋找肥沃的耕地,在這個自然因素的影響下,很少有整個族群的移動,大多是少數家庭局部而漸進的遷移。但到了17世紀之後,因為北有太魯閣族,西有布農族巒社及郡社群,南有卑南族的壓力,因而逐漸往東部海岸發展。在19世紀前半期(1850年以前),由於漢族在東部拓植,阿美族人的居住區被迫縮小,形成花東狹長的範圍。

17~19世紀的遷移

(一)達其黎(Takidis)社人的南移

        達其黎部落在今花蓮縣新城鄉,為阿美族居住地之北限,約在二百年前或更早時期,遭太魯閣族的侵略,被迫南遷,經東海岸、臺東,而遠抵屏東恆春,這一知阿美族因居恆春半島地區,故稱恆春阿美。

(二)水璉與丁仔漏之間阿美族部落的廢棄

        Pacidal、Ciwidian為阿美族的兩個大氏族, Pacidal氏族居住於花蓮縣豐濱鄉的丁仔漏附近,Ciwidian氏族則於壽豐鄉的水璉。由於太魯閣族的德奇塔雅群息居壽豐西面山區,並且至海岸山脈狩獵或出草,這兩氏族即棄社南移,遷至秀姑巒溪流域或台東縣境海岸山脈東麓,甚或遠抵臺東市郊及恆春一帶。

(三)加納納(Kalala)、高藥(Koyo)兩社人的遷徙

       此兩社初居花蓮瑞穗鄉的舞鶴與瑞祥兩地,因布農族的侵擾,Kalala社人向東逃難,翻越海岸山脈,而抵達長濱鄉白桑安與成功鎮美山之間的海岸。Koyo社人則逃至烏漏(今瑞穗鄉鶴岡)稍南,另建Koyo社。後因馬太鞍社之間的爭端,又集體遷居今玉里地區,使秀姑巒阿美族的領域向南延伸至玉里鎮。

(四)馬蘭阿美族的遷移

       馬蘭阿美族久居台東市及卑南鄉境,三百年前,因為卑南族八社的勢力強大,成為台東地區的強族,號召東部各社每年繳納農產品及獵物,並且強制服勞役。因此,不願意受支配的阿美族人則遷至花蓮縣以南地區。

      經過這一次的大移動後,因而形成五個居住群:南勢阿美群、秀姑巒阿美群、海岸阿美群、馬蘭阿美群、恆春阿美群。

參考資料:

《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許木桂、廖守臣、吳門義撰稿,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295,15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