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布農人傳統的宗教是建基在對hanitu的信仰上。hanitu是任何自然物如動物、植物、土地等有生命或無生命者所具有的精靈。當自然物死亡或消失,其hanitu會離開或消失。只有人擁有兩個hanitu,並影響了其作為;任何活動的最終結果往往有賴這個人的hanitu能力是否足夠強大。hanitu在族群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信仰,用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共享同樣hanitu的親屬必須遵守相關的禁忌,生病和夢占也都與hanitu信仰有關。

         另一個重要的信仰觀念是dehanin,指天和其各種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明顯,僅在災難(包含了自然天災和疾病、戰爭等人為災難)時才會注意它。人們會舉行儀式表達對天的感激以解除災難。

        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每個具有足夠hanitu力量的人都可為他自己或其他人執行儀式。主要分為兩類:生命儀禮與歲時祭儀。前者包含嬰兒節、婚禮、葬禮等;後者則包含小米的相關祭儀。

        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甚至,布農人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布農人在水稻進入部落以後,小米的重要性還不如昔,屬於小米的祭儀大多消失,穀倉的重要性不再。對布農族人而言,小米有靈魂、有五官、可移動,因此對它特別敬重。亦有父粟與子粟之分。父粟有五個耳朵,管理子粟的成長,因此布農人對父粟更加敬重。(粟:小米)

    目前僅存約二個重要的傳統祭儀如下:

(一) 射耳祭(Malahodagian):
        是布農族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典。於每年四月底、月缺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傳統的習俗以當年獵獲最多的勇士家門前做為慶祝的場所,為了避免糾紛,遂改為固定地點(大都是主祭家)來舉行。射耳祭只限於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二) 嬰兒節(lndohdohan):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帶來了喜悅與希望。布農人在每年六月月圓時候,為這一年出生的嬰兒舉行佩掛項鍊的儀式。期望孩子們能像項鍊般耀眼、美麗。當天並宴請親友,告知這位新生兒的布農名字,接受族人的慶賀與祝福。經濟狀況好的家庭,酒宴甚至可以持續數日。

        由於社會的變遷,傳統的嬰兒節已經消失,有些部落則溶入西方教會的日程(如東埔社),在每年約六月由教會決定日期,當天中午舉行餐會,晚上,全村婦女將新生兒抱至教會,由村人猜測每個小孩的名字,答對的人接受該家父母的禮物。會場充滿了遊戲的趣味與新生的喜悅。

本文摘要自:臺灣原住民族分布及介紹

相關報導:臺東縣海端鄉利稻部落射耳祭紀實


參考資料:

《布農族》,黃應貴著,台北:三民,2006。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390,74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