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衣飾文化
男子方面一種是以白色為底,可在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部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布,主要在祭典時穿著。另一種是 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女子的服飾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另外,皮衣、皮帽也是布農男子主要的服飾。
*布農族男子無袖長衣(引自李莎莉,1998:174)
 
一般來說,布農族的男上衣背後夾織毛線幾何圖形,腰帶亦然,女性衣服受漢人影響,以黑色為主,鑲白邊、比其他各族為樸素。衣料的製作是男子的工作,以鹿皮、羌皮、山羊皮為主要材料。織蓆屬女性工作,以月桃草為原料,將月桃草晒乾後壓平,織成十字紋的坐蓆或床蓆。紡織為女性的工作,以苧麻為原料。自剝麻至合線之工作,全用口、雙手與腿,不用器具。織條為直條人字紋,普通以白線為底,兩邊有紅色邊紋兩條;常在中央與兩邊加織色線帶形條紋,喜用紅、黃、紫或黃黑三色配合。
 
*布農族女子傳統服飾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物男女有別,男有著將貝殼磨平後用細繩貫穿起來,每隔數枚再配以玻璃珠作點綴的頭飾、頭箍、由夜光貝磨成三角形,吊在耳朵上的耳飾、及由兩支山豬製成的腕飾,限男人使用。女子則有用洋銀或黃銅做成釣勾狀,吊在耳朵上的耳飾、及將貝殼或玻璃製的小珠串連,再纏繞在頸部或垂到胸前的頸飾、腕飾。手環分男用和女用,男用手環是以洋銀或黃銅做成環狀物,女用則採藤或草蔓編成手環飾物。
*布農族女子額飾,以紅布為底,正面全施以鈕釦、小珠子、錢幣或銅幣等材質。(引自李莎莉,1998:185) 
 
 
 
參考資料:
工藝文化
工藝
布農族傳統器具工藝表現水準與其北鄰的泰雅族及南鄰的鄒族相似,有用刳木工製的木臼、木桶、蒸桶、飼盆;砍削木工的木杵、木柄、木鉤、木枕、木?。用竹管製者有竹桶、竹杯、煙斗;用竹篦編成有竹棚、竹篦、竹扉;細竹則製成竹笛、竹箭桿、煙管。以瓢殼製成若干不同的器皿,如瓢壺、瓢杯、水瓢。以竹竿籐條為骨架、以竹篾籐皮為編條,其編成器具有背簍、穀簍、飯盒、圓箕、簍筐、飯篷。其編紋漏孔者以六角紋為主;密編者以人字紋與十字紋為主。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結網工藝屬男性工作,以麻繩或麻線為材料,織成網袋、漁網等。網袋用手結法結成長方形後,再結邊成為方袋;漁網有手結與中心結兩法,前者用於拋網,後者用於戽網。
 
食物
布農族主食是米、小米、稗、玉蜀黍、蕃薯、芋頭等。將米及小米煮飯,玉蜀黍則磨成粉使用。副食品有獸肉、魚類、豆類、蔬菜、野菜。鳥獸或魚肉只有在祭典或人有出外打到獵物時才得以享用。布農族多採集野生植物或昆蟲、鳥卵,副食多仰賴此類食物。另外像竹筍、木耳、野菜、山小米、山棗、野橘等也是重要採集物。釀酒屬女性的工作,以糯粟或糯米為原料,以藜實為發酵劑。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樂器
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口簧琴是原住民族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以布農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在排灣、泰雅、阿美則是談情說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
另一種布農族特有的樂器是四弦琴(在卡社為五弦)是族人自娛的樂器。弓琴也是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弓右手撥弦,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6,740,60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