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
族群概述
族群歷史
社會組織
生命禮俗
祭典儀式
物質文化
回上頁
衣飾文化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如果你有機會參加一場排灣族的貴族婚禮,看看那參與盛會的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頭戴裝飾著花草、羽毛、獵物角牙的帽飾。身穿佈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或繡線,踩著緩慢的八步舞,端莊典雅的身態在婚禮的會場中梭巡。會驚艷於一個族群把裝飾藝術之美發揮得漓淋盡致!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排灣族的衣服材料,在古代可能有以樹皮布經過而成簡單形式的衣服,也有以豹、鹿、山羊等獸皮,製作成衣服、雨衣、帽子及足飾等。在使用水平背帶機以後,則以麻類為主要的材料,經採幹莖、紡紗而後整經並織成布料。在未接觸到漢人多色彩的衣服布料之前,皆以單色的布料為主,在緯線上加以變化花紋而後製成衣服。推測約在17世紀荷蘭占領台灣及漢人大批移入台灣之後,具有多種鮮艷色彩的荷蘭毛毯、衣料或漢式衣服,成為吸引族人紛紛採納的對象,又由於外人的毛毯衣料不易換取,因此為貴族階級才可享用多色彩的衣服。

*女子長衣,類似漢式大襟杉的右襟圓領長袖圓擺長衣,一般平民女子不可是以任何花紋,唯有貴族才可施以刺繡、綴珠、貼飾、人像、蛇形紋等為主的花紋。(引自李莎莉,1998:220)

 排灣族衣飾文化的織繡藝術,在本質上可說是貴族階級下的產物。以平民的身分來看,貴族所特有之裝飾圖紋,象徵權力。

*常見於排灣服飾上的人像(引自李莎莉,1998:198)

排灣族傳統服飾之色彩,最初用苧麻邊知的布料原色是白色,後來利用天然植物做為染料,產生黑色、藏紅色、淺黃色和青藍色等顏色。而服飾上面刺繡的圖紋或點綴飾物,均以紅、橙、黃、綠四色為主。色彩的運用也有限制,頭目所用的布料可為深黑、深藍或大紅色,平民則限用淺黑、淺藍或白色。

 

參考資料:

《排灣族的衣飾文化》,李莎莉著,臺北市:自立晚報社,1993。

《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李莎莉著,臺北市:南天,1998。

《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達西烏拉彎‧畢馬,台北:臺原,2002。

工藝文化
排灣族排灣族素有藝術民族之稱,以精緻工藝傲視全台,遊客對原住民的工藝品有相當大的收藏慾望,三地門鄉的「工藝步道」街坊,提供遊客領悟排灣工藝之美。排灣三寶——陶壺、琉璃珠、青銅刀,這些美不勝收的工藝品創作,遊客更是不可錯過。
陶甕於排灣、魯凱兩族的社會文化裡,象徵著權力與階級,在祭儀或婚禮上扮演祭品與傳承角色,其上的圖騰,乳釘代表女性(陰壺)、百步蛇代表男性(陽 壺),二者合體時稱為(陰陽壺)。傳說中太陽神放一個蛋在甕中,孵化誕生了百步蛇,後來百步蛇與頭目的女兒成親,迎娶途中在鬼湖聖地漂來了一個百步蛇蛇紋 的陶甕,就將它送給頭目當聘禮,而他們所生的子女,就是族人的祖先。
刺繡技法以十字繡、緞面繡、鎖針繡為主,用橙、黃、綠三色繡線,依照布料的網線下針帶線,除了人頭、人像、蛇紋外,大多屬於反覆展開的幾何形紋,是男女衣飾重要的美化技法。分布的地區以排灣族的北部,包括三地鄉、瑪家鄉為主。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參考資料: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378,32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