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1.06.03
創意的手工、漂流的文化:以台東縣原愛工坊為例
族群: 排灣族   
主題: 傳統技藝/工藝、文化創意、獎勵補助  
作者 黃曼莉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地點 台東縣 太麻里鄉  原愛工坊  
研究內容

文化創意產業之概念,存在著「文化」與「創意」兩大要素。透過智慧財產權保護形式及運用,文化創意產業一方面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有文化延續的保護作用。文化創意產業有著文化創作與人交錯所形塑出來的的空間媒介。這就是「工坊」。透過「工坊」,產品得以集結成形,文化的創意得以具體化。因此這角色在部落不容忽視。一個偏遠地區部落的「工坊」,可能成為文化延續並創造產值的一個單位。「原愛工坊」由「布工坊」及「木工坊」組成,各以不同題材創作。「原愛工坊」作為一個生產空間,也包覆著人與文化交流的媒介。「原愛工坊」以排灣族十字繡為主題的「布工坊」,以及以漂流木為創作題材的「木工坊」,兩者分別呈現排灣族十字繡文化,也表達原住民與大自然的融合。
若探究原住民族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間場域關係,必然牽涉到不同的議題。原住民投入工藝創作進而參與文化創意產業,本質上即代表著一種特殊文化場域,其必然受到市場及文化上的區分。因此,本研究以「原愛工坊」作為追尋原住民族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案例,探究「原愛工坊」與文化創意產業之兩者場域之間,如何運作與生存。並試圖從中草繪原住民族在當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下的樣貌。
本研究採「參與觀察」以及「深度訪談」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並藉由文獻來回顧國家過去相關藝術與文化政策發展,原住民工坊與工藝之漂流樣貌。並以布爾迪厄(Bourdieu)「文化場域」論述彰顯原住民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脈絡的獨特意義。研究結論得出:「原愛工坊」乃透過學校的力量成立一個社團法人組織。運用創意手工,將文化符碼運用在文化商品中。並抓住文化工作者本身對自然的感知,使得產品對都會人士有另一種嚮往與想像。銷售部分則與位於都會的地區的「台灣好店」合作,結合組織中的跨文化的關鍵人物,就專注地透過參與政府計畫,將「原愛工坊」帶入一個以社群為中心,(自然+文化)x從「心」出發的文化創意產業。

 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445875730654203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