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1.07.27
莫拉克風災重建與校園危機處理:一位山地鄉國小校長的經驗敘說
族群: 排灣族   
主題: 災害防救  
作者 陳再興
學校系所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地點 屏東縣 三地門鄉  三地(地磨兒)國小  
研究內容

面對五十年來台灣最大的災難-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尤其是針對台灣南部地區的災情,研究者實際經歷莫拉克風災和部落及學校重建歷程,因此希望以一個山地鄉小學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身分,記錄自己和學校夥伴們如何走過莫拉克風災—從開始到現在,我們在大災難所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接觸到的許多夥伴們等;以一個學校經營者的在地思維以及校園危機處理的經驗,透過重建復原的行動歷程進行經驗敘說,進行記錄分享和反思檢討。這段難忘的重建經驗是深刻的生命記憶,也希望能夠為教育現場提供校園危機處理的真實記錄。也希望藉此記錄,從中思考教育工作者或全民應該如何面對未來的天災。
本研究目的有四:
一、以屏東縣山地鄉三地國小為例,瞭解莫拉克風災對於學校造成的危損層面和相關問題;
二、以一位山地鄉原住民小學校長的身份,進行校園危機管理和重建歷程的經驗敘說—記錄風災實況、學校如何回應救災、如何重建復原的歷程;
三、釐清學校面對風災的危機處理重點—內在思維、具體作為、有效策略和相關層面;
四、反思學校與部落在重建過程中的相依性和主體性,如何藉由重建的討論和落實,為原鄉的未來找到一條永續發展和文化回返的道路。

  本研究以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尤其是採取「自我敘說」的方式,分享風災和重建經驗,呈現現場相關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本研究之結論、省思與建議如下:
一、研究結論:
1.瞭解是行動的基礎,領導者對於災害問題的判準是風災重建成功與否的關鍵。
2.「救災要快、重建要細」是救災、避災、防災最優先的指導原則。
3.團隊組織內部的任務分工與精確運作是執行力的保證。
4.資訊的整合與優質的溝通是問題解決的核心。
5.精確的物流管理。使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必要措施。
6.團隊同心合一、彼此激勵、溝通分享是團隊凝聚與持續向上提升的力量。
7.是危機更是轉機:救災與重建過程,也是山地鄉小學的質變與永續發展歷程,充滿無限的可能。

二、研究省思:
1.尋求原民永續發展與國土復育雙贏,使原住民族在國土復育有不能取代的角色。
2.八八風災是原住民族重生的契機。
3.藉由風災重建過程,了解到莫拉克風災對於山地鄉學校,所造成的危險及損害層面的相關問題。
4.身為山地鄉原住民小學的領導者,關係著學校的永續經營,更是部落山地鄉發展的重要領導人物。
5.防災教育及環境教育,應該列入山地鄉原住民小學重要的校本課程。
6.山地鄉的學校在原住民部落有其重要性。
7.風災重建與學校經營應該成為整體規劃。
三、研究建議:
(一)對本研究而言
1.記錄分享風災經驗與解決歷程應被重視,災難隨時到來的新情勢新環境 和艱困挑戰可累積經驗法則以及因地制宜之因應措施。
2.給予學校領導者全新視野與眼光,更能體貼對大地的思維角度,提供辦學與風災重建之前瞻方向與有效行動策略。
3.學校乃部落的一份子,其能量發揮與部落息息相關,建立學校部落生命共同體之高度共識對整體進步與永續發展有正面影響,學校災後重建工作應善加運用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對相關單位而言
1.中央政府各部會之救災與重建仍需一貫化的指揮體系與組織,讓資源與救援能精準快速到位,以提升救災與重建之效率與品質;學校重建應優先列入整體部落家園重建之中,使重建工作更趨整體觀、在地化、國際觀與未來性。
2.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應掌握風災訊息與政策發展,並主動提供第一手資訊與學校暢通溝通管道,讓學校在緊急救難救災與後續校園復建重建工作上有明確目標與方向可資依循。
3.學校應建立整體危機管理應變計畫,並規劃定期及不定期操作演練,模擬熟悉各種災難 情境之應變因應流程與模式,提升師生自救防災、避災、減災及備災之技能、認知與態度。

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462425495033673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