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2.06.08
獵人不見了?-台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的狩獵文化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文化慣習  
作者 王宏義
學校系所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碩士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台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獵人、耆老的記憶,結合文獻及其他學者研究成果,以台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狩獵文化的來源、現況、族群認同、困境及因應策略為研究範圍。本研究者以台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早期有狩獵經驗的耆老及現今還有狩獵的獵人為研究對象,採用質化研究針對四名部落耆老與獵人實施深度訪談,經由文獻探討、深度訪談,綜合整理與分析資料後,得到以下結論:
一、狩獵文化的來源:狩獵的區域區分為早期耕地、原住民保留地及傳承下來的
獵場。狩獵工具與使用方法先後有以槍獵、放狗圍獵及陷阱獵。狩獵的規範
與禁忌尤以打噴嚏、放屁為惡運徵兆。自然環境與物(植)種辨識都是由長
輩於狩獵時所口傳的。
二、狩獵文化的現況:狩獵區域物種的數量主要由於政府法律的禁止或該獵區多
人大量捕獵,致使狩獵區域物種的數量而有所分別。狩獵的夢占耆老與獵人
均會夢占,來判定獵物的物種或大小,年輕一輩的獵人並無特別的夢占趨使
其狩獵,僅以自行決定及碰碰運氣來上山狩獵。狩獵者的生活型態大多以從
事物農為主。狩獵的時間通常以假日為主,概約是從九月至明年四月底左右。
三、狩獵文化與族群認同的關係:參與傳統文化活動有些人認為公家舉辦的打耳
祭活動,其內容是為迎合外來遊客而有所更改的,另亦有些人認為是真實的
呈現。獵回後的習俗大都以分享予親戚朋友為主。獵物的呈現會收集鹿角及
山豬牙,呈現於慶典活動的會場,頭骨下額骨懸掛於工寮,以呈現自己的豐
功偉業。族群認同的歸屬感以獵回後分享獵物,就是認同自己的族群,就是
認同原住民的傳統文化。
四、狩獵文化傳承的困境及因應策略:狩獵文化傳承以政府法令的禁制及個人的
勤勞與興趣為主要困境,另因應策略為政府法令的鬆綁、學校鄉土教育課程
規劃以及家庭教育傳承狩獵文化。
關鍵詞:狩獵文化、族群認同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728979258347819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