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0.06.30
掙扎、妥協、轉化與蛻變當代排灣族長嗣女性〈在家〉的經驗探究-屏東縣春日鄉「長女協會」案例
族群: 排灣族   
主題: 文化慣習  
作者 戴慧琳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地點 屏東縣 春日鄉    
研究內容

本文試圖藉由排灣族長嗣女性(長女)在家的經驗感知,呈現出異於主流性別論述或是族群特色的介紹外,以一種具生命力的個人詮釋與理解,回觀長嗣制度在長女們產生的影響,進而引發她們對於排灣族家有不同的描繪與解讀。
以長女協會為例,看見當代長女(25-30歲)的高知識份子,未婚女性<在家>的經驗。然而,這也絕非能夠代表所有的排灣長嗣女性的心聲,且也絕非能夠完整無暇的呈現排灣族長嗣制度的圖像。而是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生命敘說方式,看見了存在於不同族群、階級、地域、文化資源下的長女個人,是如何看待<在家>的經驗,且對於排灣族的家有自我的理解。文中所提及到的長女團體,作為一種原本是私底下的聚會進而成為部落間族人口耳所述的「長女協會」,而在團體中的個人行為也因此受到關注,姐妹支持的力量外,對於外部的人們來說似乎也在觀看著協會裡的這群女性所有的行為及成就。
研究發現如下:
1排灣族長嗣繼制度的轉化的可能與變通
2.長女甜蜜負荷下的自我實現
3.團體作為實踐與認同的力量
4.長女圖像的重新描繪
本文透過九位排灣族女性各自的生命敘說,在排灣族傳統文化規範與主流社會教育及體認下,對於家的想像及義務承擔下有怎樣的詮釋及自我實踐,且長女意識是如何被建立且被實踐。不同的生命故事下,呈現出原住民女性因族群、社經地位背景、家庭教育的差異下而有所各自的圖像。因此,透過敘說,受訪者的故事再次的被回憶也意味著再一次的賦予意義,而我們也看見了當主流性別價值進入部落時,影響了部落族人的生活樣貌,然生活在傳統規範下的當代長嗣女性們是如何看自處,以及有所回應。
女性經驗的再現,不該只能夠透過性別研究(周芬姿,2002)才可窺見,而族群文化的意涵描述,也並非只能單就社會背景的呈現,而是需要回到該文化本身最深與重要的核心去探究起,回到該文化脈派落背景去探討,文化的深遠內涵透過長女們自我理解與詮釋,可以達到傳承與意義的再建構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3601358601663605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