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2.06.30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土地利用關係之研究~以兩個排灣族部落農業與狩獵活動為例
族群: 排灣族   
主題: 農耕漁獵、傳統生態智慧  
作者 杜詩韻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地點 屏東縣 春日鄉     屏東縣 牡丹鄉    
研究內容

本研究透過「傳統生態知識」的概念,來檢視排灣族傳統生態知識與土地利用的關係,並選取屏東縣春日鄉農業及牡丹鄉狩獵活動,比較傳統與社會變遷過程中,對傳統生態知識的影響與改變。本研究將以質性研究的方式,去了解排灣族文化是如何看待土地與自然及相關的使用模式,試圖去找出原住民生態知識能夠持續留存及可能改變的因素。
排灣族傳統生態知識透過知識、實踐與信仰的方式,落實在傳統土地利用上,透過土地合理的配置與使用,儀式、規範以及禁(聖)地的保護,建立土地與排灣族人深層的土地信仰。並配合傳統對於土地長期累積的知識與技術,藉由傳統社會制度的管理,讓土地得以合理利用與公平分配使用。
然歷經不同殖民政權統治,與市場經濟的侵入,使得排灣族傳統生存空間、社會制度與文化習慣,產生劇烈的變化與影響。其影響最深莫過於土地利用的方式,從研究結果發現,傳統部落生存空間縮限到保留地內,土地權屬的改變更加深土地私有化與財產化的影響,而傳統在地知識為了適應固著的土地環境,必須採取許多修正的方式進行耕種與狩獵。
傳統大系統游耕方式無法繼續實施,使得砍除森林週期性干擾與休耕期草生地的地景生態也隨之消失。原始森林伐木與造林政策,林業副產物採集與狩獵活動,更是被完全禁止,對於山林自主權利的限制,讓傳統生態知識無法繼續累積與發展。小系統輪作以最少資源投入的方式,透過傳統農業知識的實踐,依然十分靈活的被運用,並透過社會分享與交換,使傳統作物知識得以繼續保存。在狩獵方面傳統狩獵文化,透過獵場區分與部落共同規範,及其在地強調神靈信仰對於狩獵的影響,是反而成為現今狩獵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指導原則。即便核心的價值即使已改變,社會分享的意義與方式不同以往,透過在地知識系統與管理方式合理、適度的修正,研究發現只要土地利用方式,能夠保存與維繫排灣族內部社群生活來進行再生產,就能夠讓在地文化與社會結構維持,並持續的發展下去。
期使未來原住民社群在重構再地知識的過程,能夠從傳統生態知識出發,透過社會參與討論與修正的過程,重新修補與土地的關係,找到適合在地環境與文化雙贏的實踐基礎。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736364485679102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