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8.06.01 ~ 2010.06.01
太巴塱部落與馬太鞍部落之接觸、衝突、部落認同
族群: 阿美族   
主題: 法律政治、民族誌  
作者 劉金英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
地點 花蓮縣 光復鄉    
研究內容

【摘要】
本研究計畫將探討位在光復鄉之太巴塱部落及馬太鞍部落,以上兩部落皆屬秀姑巒阿美族。這兩部落以花蓮溪為界,西為馬太鞍部落及其勢力範圍區,東為太巴塱部落及其勢力範圍,兩地相隔僅一公里,但由於兩部落遷移路線相異且建社有先後,太巴塱的祖先來自貓公(Bakoc),即豐濱轄區內的崎拉嘎撒安(Cilagasan)山上,後來遷居至今日東富村11鄰轄區的撒庫撒克(Saksakai)定居。但由於人口漸多,加上原居地的腹地太小且不適耕種而遷到今日的太巴塱部落位置;馬太鞍的祖先來自掃叭,後來遷居至馬太鞍,因此對祖先源流產生不同的認知。因地理位置甚近,因此部落間多次因邊界土地問題及界河水權的爭議而衝突不斷,其衝突模式在早期屬群體武裝械鬥,演變至近代則多為觀念意識衝突,導致現今兩部落有「世仇」之說。台灣社會族群的矛盾與衝突,從過去到晚近一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研究議題,族群意識(ethnicity)與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往往是隱含在族群議題中最重要的環節。
早期衝突對太巴塱部落及馬太鞍部落所造成的影響,由於部落族群認同加深,以致在政治方面呈現明顯的區隔,此兩部落在議員的選舉期間,雖屬同一選區但是候選人的票源卻有顯著的地域差異。在婚姻方面,在六十年代之前兩部落通婚皆是被反對的,不僅是雙方父母反對,甚至整個家族皆群起抗議,可見其部落族群意識的穩固。針對以上政治、婚姻二方面衝突的影響,將於第五章作詳盡的探討。
本研究共有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及文獻探討,第二章探討太巴塱部落及馬太鞍部落及其異同之處,第三章主要探討部落衝突的起因是由部落接觸開始,早期與近代的接觸模式由於社會的變遷導致其接觸模式改變,因接觸模式改變,其衝突引發形式也不同。第四章探討部落衝突的原因,分別針對地理面、歷史面及外部因素,透過部落耆老及相關文獻探討其衝突內容。雖然太巴塱部落與馬太鞍部落皆屬秀姑巒阿美族,但對於其部落族群認同卻是相異,本章節亦將探討衝突對於其認同加深程度。第五章將針探討衝突後的部落族群認同對其部落通婚及政治的影響。第六章為結論。

【中文關鍵詞】
秀姑巒阿美族、衝突、族群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