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7.01 ~ 2009.07.01
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之政教研究 A Study on Religion-Politics Relationship of The Kuan-Yin Statue Event in Da-An Forest Park
作者 廖彼得
學校系所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文摘要]

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係指一九九二年迄九四年間發生之政教衝突事件。其源於台北市政府為新建大安公園,乃拆遷其預定地之建物;惟其中卻獨留觀音像,致使其引發建物已遭拆遷之住戶強烈不滿。此間,原址內之拆遷戶又以基督教(靈糧堂)信徒居多,因而雙方宗教團體遂以「觀音像去留議題」施壓於市府;介入其決策,進而形成市府、佛教、基督教等三方團體之紛爭。準此,即為本文論述之背景,藉由觀音像事件所引發之政教衝突,試圖從中疏理台灣複雜地政教關係;並進而由該事件所顯露之議題,建構解嚴後台灣政教互動模態。其次,本文使用「歷史研究」、「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蒐集並分析、歸納文獻資料。採取「團體」之研究途徑,欲掌握政府與宗教兩方團體之互動,進而引用張家麟政教互動理論,藉以觀察解嚴後政教關係對應之現象。



據此,藉由論述前所設定之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發現得歸納為三點說明。首先,針對觀音像事件佛教團體之參與,我們將其視為一「壓力團體」;並具體以壓力團體運作模式,分析其此中之運作。研究發現,佛教團體係以「草根式壓力」之運作,藉此影響市府最終決策;意即採取基層信徒人數之優勢,以民意壓力迫使市府做出利於佛教團體之決策。其次,經由該事件所透露之政教互動現象,進而徵引相關政教議題之案例;據此,我們提出解嚴後二階段之政教發展模式。先係一九八七年解嚴迄九○年代末,我們以「政教調適」對應該時期雙方之互動,其後則係二○○○年迄今,我們以「政教對等分立」指出此間雙方主從性上,其實質對等之模態;據此,則得發展為沿革、動態地政教關係。最後,則藉由觀音像事件之關聯性議題,我們觀察並以「民意」、「宗教政治化」、「制衡」、「法規與宗教行政」、「選票迷思」等議題;建構現階段政教互動所呈顯之現象。



中文關鍵詞:觀音像事件、政教關係、政教衝突、壓力團體、政教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