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台灣原住民族就業障礙與對策之研究:從社會排除觀點探析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Its Policy Solutions: From Social Exclusion Perspective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工作權益、學術研究  
作者 邱汝娜
學校系所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台灣原住民族,是台灣島上的先住民。在台灣社會,以「少數族群」勇敢面對主流社會不同政體文化的衝擊,並從20世紀中期後,進入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勞動市場工作,並呈現許多就業問題;1996年底政府成立部會層級的原住民族事務機關-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1年底頒布「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但有關原住民的就業調查報告與研究都呈現出「就業劣勢」的地位。原住民的就業障礙在哪裡?本研究特從「社會排除」的觀點來探究,希望從研究發現中提出對策建議。

社會排除,是近年被歐盟國家用來制定與分析社會政策的概念,以防範社會解組。社會排除概念的特點,係重視問題的相對性、多面向、動態過程及關注造成排除的社會機制。

本研究以「社會排除」概念探析原住民族的就業障礙,研究方法採量化與質化併用的「三角檢測」。量化資料分析係利用1994年的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資料,以「失業」、「長期失業」、「低工作所得」、「低工時」及「社會歧視感」為勞動市場排除的衡量指標,探析原住民在勞動市場相對一般民眾被排除的程度,及影響被排除者的人口特徵。質化研究則從「被排除者」的工作生命史探討被排除的「過程」及其陷入排除的能動力;同時也訪談「熟悉原住民事務者」對原住民就業排除的觀點。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原住民族的「就業障礙」為:

1. 原住民在勞動市場,相對一般民眾呈現被排除的現象:其排除呈現在「失業」、「長期失業」、「低工作所得」及「低工時」等經濟面向,同時潛存「社會面向」及「制度與管理面向」的排除。

2. 影響原住民在勞動市場被排除的人口特徵,以「教育程度」影響程度最大、次為「年齡」、再次為「族別」、「婚姻狀況」、「行政區域」等。

3. 原住民在勞動市場被排除者的排除過程,發現呈現從「穩定性工作」流向「不穩定的低技術性工作」,並呈現「與教育訓練剝離」的現象;也發現其流動受「非自主性導向」的影響,並在多次流動後有「回歸原鄉」的趨勢。

4. 影響原住民在勞動市場被排除的原因:除教育程度及年齡等個人條件外,社會結構因素的影響重大,此包括:經濟產業結構因素、政策與管理因素、地域因素及社會歧視因素等。

本研究並從研究發現提出去除業障礙的對策建議:

1. 提升教育政策:建議(1)提升原住民教育程度(2)增強就業能力(3)培養自信及自我管理能力(4)普及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2. 加強就業政策:建議(1)落實原住民就業保障政策(2)就業資訊可近性與多元性(3)職業訓練多元化與在地化(4)有效管理外勞政策;

3. 經濟產業政策:建議(1)積極發展原鄉產業(2)建立政府、產業及部落的合作架構(3)鼓勵企業展現種族包容的作為;

4. 福利照顧政策:建議(1)建構以「家庭關懷」為基礎的社區照顧服務體系(2)建立族群社會工作制度(3)鼓勵建立原住民互助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