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2.06.01
族群融合與陶甕製作:以台東縣正興村為例
族群: 排灣族 、魯凱族   
主題: 傳統技藝/工藝、部落發展、文化慣習  
作者 林建成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地點 台東縣 金峰鄉    
研究內容

[ 摘要 ]

論文摘要

陶甕是排灣族與魯凱族人傳統生活上使用的器物,在族人的傳說中,陶甕不但與祖先來源有關,過去由於數量少,造形、圖紋裝飾較為罕見的,多半是頭目或貴族家所擁有,自成一套完整的陶甕文化體系,因此也象徵著權力,賦予明顯的階級區分。

這麼一個特殊的器物,隨著環境改變、文化的變遷,在現代新社區中,它依舊與族人祭儀、婚聘饋贈息息相關,甚至於做為縣級首長相互交換禮品,提升了陶甕的區域性層級,同時近年來被用在社區推動發展做為文化產業,代表「族群文化象徵物」,也為未來族群和諧相處勾劃出新的願景。

位於台東縣金峰鄉正興村,是一個東排灣族居住區域內的新社區,聚集了日治時期陸續從太麻里溪上游遷徙而來的四個舊部落,1950年以後從屏東霧台鄉阿里等地魯凱族人因通婚與經濟因素,遷居而來並依附在社區的部落裡,形成多族群與部落聚居之地,數十年長期生活下來,族群之間文化相互「涵化」融合,同時產生了特殊的文化面貌。

1995年起,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推動學習傳統技藝,其中陶甕製作最受到居民歡迎,學習興緻一直保持不輟,其中多人還進一步成立工作室,持續創作,陶藝工作者一方面除了製作族人心目中尊貴的古陶甕外,透過彼此切磋與老人家的記憶,一個個古甕造形鮮活地復原在眼前,老輩族人面對這些曾經難得一見的古甕,既驚喜又感動。另一方面,魯凱族人的熱心學習與實際投入長期創作人數超出半數以上,對於陶甕的感情似乎特別深厚,深入觀察後才發覺,年長的魯凱族人在排灣族社區中生活,受到壓抑與「同化」的威脅頗為憂心,族群意識藉由陶甕創作抒發、凸顯出來,作品中新創造的百合花圖紋刻意與東排灣族的百步蛇紋有別,好比從陶甕製作過程中,找到一個族群生命的寄託。

陶甕從「歷史記憶」中被喚起,獲得居民的共同信仰和認同,就如同在祭儀節慶裡,魯凱族人雖然依附在東排灣族部落,排灣族人也會魯凱族的傳統歌舞蹈,或者聯合年祭中,大家融入在傳統與創新的活動中,彼此的界線似乎已經十分糢糊。

現在的正興村,經過社區入口處,就可以看到巨大的陶甕意象作品,村落內居民用陶甕裝飾庭園,陶藝工場和陶藝工作室處處呈現濃厚的陶甕文化氣息,文物館內陳列展示著各式陶甕、刺繡和編織作品,人人樂於談論陶甕,似乎印證了以具體的族群文化象徵物做為基礎,再透過社區裡的組織與制度的設計,成功地建構現代社區中新的文化整合模式,也為族群融合寫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