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2.06.01
蘭陽平原溪北與溪南地區發展之比較研究
族群: 噶瑪蘭族   
主題: 地方誌  
作者 游宏彬
學校系所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地點 宜蘭縣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蘭陽溪由西向東將蘭陽平原劃分為溪北與溪南兩地區,無論是原住民噶瑪蘭人蕃社的分佈情況,或是漢人入墾開發、聚落發展,蘭陽溪均深刻的影響平原上人文界線的形成與區域發展。本文主要是透過比較並闡釋蘭陽平原溪北與溪南兩個地區,從清代漢人拓墾以迄現代的地區發展差異,並由探討自然環境的異同、不同時期的政府發展政策、生產方式的變遷等,如何影響兩個地區的發展,藉以找尋影響溪北與溪南地區發展差異的因素。

漢人由溪北向溪南入墾,在各時期不同政府的經濟開發政策下,造成溪北與溪南發展上的差異,表現出互有消長的變遷,而發展的過程與結果也互異。

1812年蘭陽平原正式設置噶瑪蘭廳,廳治位於溪北地區宜蘭,因此,宜蘭成為蘭陽平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商業發展也是當時全蘭陽平原之最。溪南地區因為開發較晚,雖然在清代後期人口快速增加,人口仍少於溪北地區,重要聚落如羅東,其規模也較宜蘭為小。

日治時期,宜蘭街作為一個政治統治中心,還表現在文教設施的集中,如蘭陽高等女學校、宜蘭中學校與宜蘭農林學校等均位於溪北宜蘭市。另外,一些重要的工業建設大多設置於溪南地區,使溪南地區的羅東、蘇澳、三星等聚落人口大量增加,並使溪南地區的人口總數於日治後期逼近於溪北地區。

民國39年成立宜蘭縣,縣治所在地仍設置在素為蘭陽平原的行政中心宜蘭市,此後建設擴大了溪北與溪南地區在教育與文化上的差異,亦使溪北宜蘭市自清代以來,一直為蘭陽平原政治、文化與教育中心,人口數是各鄉鎮市中最多。

光復後,羅東在原有工業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已成為蘭陽平原的商業中心,尤其在第三級產業的部分,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收入支出總額等,均高於溪北地區商業中心 ─ 宜蘭市,高居蘭陽平原各鄉鎮市第一位。另外蘭陽平原兩家「區域級醫院」博愛與聖母醫院均位於溪南的羅東鎮,羅東醫療資源亦是其他鄉鎮市所不及的。蘭陽平原僅有的龍德與利澤兩座工業區均設置於溪南,在冬山、蘇澳並有以當地礦石為原料的工廠,如水泥廠、肥料公司、東南鹼業,以及各種礦石加工廠等,使溪南地區成為蘭陽平原主要的工業分布地區。

光復後溪南地區因工商業的發展,人口持續增加並超越溪北地區,然在民國70年代後因太平山林場停止砍伐,工業發展面臨瓶頸,人口成長減緩,因此溪北與溪南地區的人口差距縮小。

蘭陽平原由於蘭陽溪的阻隔,溪北與溪南地區經長期發展的過程成為對稱性的中地體系,以宜蘭、羅東為主要集居之兩生活圈,而兩市鎮在都市機能上又有逐漸分業之現象,宜蘭以政治、文化教育機能顯著為其特色,羅東則以工商、醫療中心之機能顯著為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