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原住民健康行為、健康生活品質與醫療資源之使用 A Study of Aboriginal Health,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The Use of Medical Resources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學術研究、醫療保健  
作者 楊栢勳
學校系所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地點 花蓮縣 全部     台東縣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研究背景

花蓮台東兩縣我們所俗稱的『後山』,是所有人印象中的『人間淨土』,但是因開發落後而經濟不發達,醫療資源更是匱乏。國衛院溫啟邦研究員「台灣健保十年」的評估報告,指出東部人比台北人平均壽命少了將近十歲,健保不但沒有大幅提升民眾的壽命,同時也沒有縮小區域間的健康差異,該研究的結論指出問題在「預防保健」以及「生活型態是否健康」。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法,以民國90年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共同辦理「台灣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庫中選取花蓮縣台東縣樣本共829筆,並經受訪者同意之中央健康保險局91年醫療費用資料檔共706筆。透過分析,探討原住民族與漢族健康行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與醫療資源使用之差異,同時探討花東民眾醫療資源使用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預測因子。



研究結果

原住民族與漢族在人口學、社經地位、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上有顯著差異,在醫療總費用、門診使用次數、有無使用住院則沒有顯著差異。以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八構面各為依變項分析,人口學、社經地位、健康狀況、健康行為、醫療資源使用等變項可為其預測因子。解釋力為身體功能30.29%、身體功能導致角色受限25.24%、身體疼痛程度18.14%、整體健康狀況31.80%、活力狀態20.62%、社會功能19.69% 、心理功能導致角色受限10.13% 、心理健康12.01%。





結論

期待本研究結果能提供衛生主管機關與醫療機構瞭解原住民族與漢族因族群、文化差異,生活形態、健康確實存在著不同,制定健康議題、健康政策時,應界定山地平地差異,導向健康行為、健康生活方式。以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預測模式來探討花東民眾健康狀況及行為,解決後山的相對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