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2.06.01
台灣閩南語諺謠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文學、文化慣習  
作者 陳瑞明
學校系所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節錄)

本論文共分五章:除了首章緒論;末章結與外,主要內容就是二至四章的主體部分。包括第二章的「台灣諺語與歇後語」;第三章「不樂徒歌的台灣唸謠」;及第四章「合樂可歌的台灣民間歌謠」等三類主要內容。玆依序將各章節內容大要略述於下:

第一章是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主題的範疇,及一般界說。本論文研究主題的範疇實際上是包含「歌謠」與「諺語」兩大類,而這兩大類中,本文再將「歌謠」分為「謠」與「歌」兩部分來探討,故內容實含三大部分。即以說為主的「台灣諺語與歇後語」、以唸為主的「台灣唸謠」、和以唱為主的「台灣民歌」。

台灣這一地區的民間文學,真要全部探討起來,實應包含福佬語系、客家語系、及原住民語系三種語系,惟對於各地的方音語言,本人認知有限,因此本文也僅以台灣使用最廣的閩南語系的歌諺做為研究對象。

本文的寫作動機,一以保存先民文化智慧、尋回本土文化資源,為最原始動機。另一則可兼做鄉土語言教材的參考,方便教師們及家長們擷取這方面的材料。

第二章共分兩小節:一是「台灣的古早話──台灣俗語」;一是「台灣的孽譎仔話──台灣歇後語」。這兩種台灣民間文學主要是傳承先民生活的方式與智慧,從這裡面,我們實可窺探出台灣先民樂觀進取的精神以及高度的生活智慧與哲學。這兩種台灣民間傳文學的表現方式是以「說」為主,不過,「台灣俗語」大多押韻(鬥句),以「音韻天成」為主軸;「台灣歇後語」則著重「意在言外」的表現。

本論文第三章所探討的是不合樂只徒歌的台灣民間「唸謠」。這一部分,本文共分「台灣的兒童歌謠」、「台灣的謎猜」、「台灣的急口令」、「台灣的四句聯」等四個單元來探討。這四種台灣民間文學主要的共同特色就是:它不是以唱為主,而是以「唸」為主;另外,他們大部分也都是屬於押韻(鬥句)的文學。本章第三節所探討的是「台灣的急口令」,由於「台灣的急口令」為數不多,能收集的有限,本節只就所收集的六、七首資料,做列述的工作,不使「台灣的急口令」繼續佚散。

本章第四節探討的是「台灣的四句聯」,這種四句聯乃由說唱「七字仔唸歌」而來,但由於它和「七字仔唸歌」在表達方式及使用場合上都有所不同,因而「四句聯仔」漸漸地就被抽離單獨發展。一般的「七字仔」四句聯是以「邊唱邊說」的方式表達,而這些「食新娘茶講四句」系列卻多使用於婚禮喜慶時的「念誦」。

一般而言,「四句聯仔」的特色,主要就是表現「心適」(趣味)、「討喜」、「祝福」的特點上。

四句聯使用的時機多用在婚慶的場合上,不過,新年節慶時,也依樣為了增添熱鬧氣氛及討喜祝福,也發展出新年過節的四句聯。

本書第四章專就台灣民間文學中,能合樂、可歌唱的「台灣民間歌謠」做探討。包括「歌仔戲」、「歌舞小戲」、「說唱歌謠」、「台灣民謠」(包含創作歌曲的準民謠)等等。

本書最後一個章節探討的是「台灣的民歌」。台灣民歌自有其文化的根源與背景,因而也產生很多的類別,若要依各種型態分的話,顯得很冗雜,故本文僅就歷史背景及音樂發展軌跡分早期的「自然民謠」、日據時期前後的「創作歌謠」、光復初期「混血歌曲」、及六○年代以後的「新台灣歌曲」四類。其中為符合「台灣民間」的範疇定義,故也僅就台灣的「自然民謠」與有「準民謠」之稱的「創作歌謠」做探述。為不埋沒前賢之功,本文也耗費不少篇幅將自然民謠的採集者與譜曲者,以及「創作歌謠」代表作中,不論是作曲者與作詞者均加以簡略介紹,並將曲譜及創作動機做一簡介,使後人「『歌其詩』而知其人」;並使遭受日本皇民化運動及國府時代打壓的「台灣歌謠」得以「原音重現」。因為,它不僅是「台灣最美的聲」;也是「咱的鄉情、咱的歌」。是我們台灣文化認同的起點、是一頁台灣開拓史的重要紀錄、是傳承台灣傳統精神的憑藉、也是享譽國際的重要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