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2.06.01
宜蘭近山地區發展過程之研究(1796-1920)―樟腦、泰雅與叭哩沙平原
族群: 泰雅族   
主題: 農耕漁獵、地方誌  
作者 廖英杰
學校系所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地點 宜蘭縣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摘 要

太平山的林業帶動了20世紀初期宜蘭產業的發展,促成羅東鎮的興起,也為戰後的台灣賺取大量外匯,然而相關的學術性研究幾乎全無,因此筆者最初是以太平山林業史作為研究主題,希望以林業與區域發展之關係為切入點,探究太平山林業對於近代宜蘭的經濟影響。然而,在筆者閱讀資料時卻發現,日人開發太平山的過程中,並未產生一般人所謂的「理蕃問題」。太平山既然為宜蘭泰雅人的生存地域,為何日人開採太平山,卻完全沒有遭到泰雅人任何的反抗與敵對行為呢? 宜蘭泰雅人一向被日人視為最棘手、最難「馴服」,那麼為何太平林業的開採未發生類似霧社地區的的「太平山事件」呢?

由於太平山林業始於1916年,為解決此一困惑,筆者遂將研究的時限往前推移,試圖理解1895-1916年間宜蘭近山地區日人殖民史的實態,藉以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宜蘭泰雅人毫不反抗日人進佔山林資源。當筆者將研究焦點集中於1916年以前宜蘭近山地區的發展時,筆者發現宜蘭淺山地區樟腦資源之豐富,遠超過一般宜蘭人的認識與想像,日人對宜蘭樟腦的開採規模並不下於太平山的林業,而泰雅人對日人抗爭早於此時便已經開始。若要研究太平山林業,則必需先研究宜蘭樟腦業的發展歷程。因此筆者論文研究之主題,便以下列三項問題逐步發展:

1.日人以什麼樣的殖民策略與方式進行宜蘭樟腦的開採?

2.宜蘭泰雅人對於日人入山開採樟腦有何反應,對於其文化又產生什麼樣的衝擊?

3.樟腦的開採,對於日據初期宜蘭的社會、經濟有何影響?

在上述三項主題中,筆者特別著重於「過程」的研究,亦即側重於「動態性」的剖析,企圖將各項問題之間的關連性予以解明,以求建立1916年以前宜蘭近山地區較為具體的歷史影像。

本論文以日據時期宜蘭樟腦業的發展過程為切入點,探討日人在追求樟腦原料的目標下,如何逐步以隘勇線切割宜蘭山區。在此過程中,宜蘭泰雅人有什麼樣的反應與對抗。同時,為樟腦原料地佔有而進行的隘勇線擴張,對於樟腦原料地山下的叭哩沙平原帶來什麼樣的社會與經濟的影響。

本論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序論,筆者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史回顧。

第二章,筆者說明台灣樟腦的特殊性,並以其他學者有關清代研究的成果為基礎,探討自清末以來台灣樟腦在國際市場上所佔有之地位,同時考察中日兩國使用樟腦的文化發展經驗。

第三章,筆者說明清末宜蘭樟腦業的發展概況,並採取空間對應的論述方式,說明1895年起在中日政權交替下,蘭陽溪以北地區社會不安的情況,以及同時期日人在蘭陽溪以南山區如何逐步開始進行樟腦業的採伐歷程,並探討宜蘭樟腦的分佈情況。

第四章,本章探討宜蘭首任廳長西鄉菊次郎在其任內為取得樟腦原料,如何對於宜蘭泰雅人以非武力性的綏撫政策,進行製腦原料地的擴張。西鄉在職期間,正是日人企圖解決宜蘭漢人抗日問題,同時進行樟腦開採之際。因此了解西鄉時期的殖民策略,也就成為理解日據初期宜蘭社會經濟史的必要工作。

第五章,筆者整體檢視自清末至日據以來,宜蘭近山隘防的轉變。主要焦點集中於說明西鄉菊次郎離職之後,宜蘭廳如何以隘勇線擴張的武力手段,開展切割山地以獲取樟腦原料及林業資源的過程。

第六章,筆者以前述兩章為基礎,探討山區隘勇線擴張的同時,日人如何鼓勵資本家進墾叭哩沙平原。繼而探討,在日人官有地預約開墾制度下,清末遷徙至叭哩沙平原的平埔族人,為何放棄土地流離至花東海岸之原因。

第七章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