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形象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一般教育  
作者 廖明潔
學校系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透過內容分析,探討自64年課程標準,至82年課程標準,迄於當前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這三個時期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所呈現的原住民族形象,有何延續或轉變,並檢視其間意識型態的涉入情形。所使用的教科書版本,包括採64年課程標準編輯的「統編版」、據82年課程標準編輯的「部編版」,以及依當前(95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編輯的「翰林版」、「南一版」、「康軒版」,共計五版本。藉由三時期五版本的頻次計算及質性分析,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下教科書中原住民族形象之頻次分析結果

(一)康軒版相對翰林、南一兩版呈現較多原住民族形象的內容。

(二)三版本在主類目頻次以「傳統文化」、「族群關係」最多,「當代生活」比重偏低,「外表」尤少。

(三)在外表主類目下,三版本「外貌」、「服飾」的出現頻次均少,多為附帶介紹。

(四)在傳統文化主類目下,三版本「習俗制度」的出現次數均是最多。

(五)在族群關係主類目下,三版本「同化涵化」的出現頻次皆多,「族群楷模」則均少。

(六)在當代生活主類目下,三版本「文化創新」、「社會困境」的出現次數稀少,「部落發展」的則是相對稍多。



二、三時期教科書中原住民族形象之頻次分析結果

(一)從統編版、部編版迄及課綱版,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形象在整體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

(二)三時期教科書在主類目頻次以「傳統文化」及「族群關係」最多,而「當代生活」、「外表」呈低緩增加。

(三)在外表主類目下,三時期教科書各次類目的出現頻次,是從沒有到少量增加,由「外貌」漸及「服飾」。

(四)在傳統文化主類目下,三時期教科書「習俗制度」的出現次數均多,「工藝器物」、「營生方式」則有持續成長;「居住建築」以部編版最多,統編版闕如。

(五)在族群關係主類目下,三時期教科書「同化涵化」的出現頻次都是最多,「族群楷模」則始自部編版,至課綱版僅有極低成長。

(六)在當代生活主類目下,統編版只提「部落發展」;部編版僅聚焦「社會困境」;課綱版則著重「部落發展」,但仍少量談及「社會困境」和「文化創新」。



三、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下教科書的原住民族形象之質性分析結果

(一)原住民族現代形象不足且過於偏狹。

(二)忽略原住民族文化的變動性。

(三)隱微的漢族中心意識型態。



四、三個時期教科書的原住民族形象之質性分析結果

(一)就外表形象演變言之,原住民族傳統服飾逐漸成為族群辨識的標記;現代形象始終不足。

(二)就傳統文化形象演變言之,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從不受重視轉變成國家的重要資產,但隱約被當成靜態停滯的存在。

(三)就族群關係形象演變言之,原漢關係自從主位階的比擬變成通婚融合的強調,衝突矛盾始終被淡化,漢族中心意識型態越來越隱微;對原日衝突的描述,不脫日本侵臺野心、嚴厲統治及不平等對待。

(四)就當代生活形象演變言之,原住民族的慶典歌舞愈來愈被凸顯,生活困境則愈來愈受忽略。



五、研究建議

依序提出對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課程規劃、教科書編審機構以及後續研究者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