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2.06.01
葛瑞夫茲氏病遺傳研究
族群: 平埔族群、跨族群  
主題: 學術研究、醫療保健  
作者 陳沛隆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摘要 ]



目標,材料及方法

本研究有兩大目標,首先是建立世界最大的葛瑞夫茲氏病家族庫,這當然也就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的華人資料庫;第二是根據此一家族庫來進行連鎖分析(本階段針對CTLA4基因座區域內的三個相當靠近的微衛星基因標識(microsatellite markers)進行檢測。之所以先選擇CTLA4區域,一方面是因為此基因座是經過以上種種研究方式,有不少研究團隊仍認為是可能基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此區域內的三個基因CD28、CTLA4、及ICOS(inducible T-cell co-stimulator),都與免疫系統有關,是合理的候選基因(candidate gene)。本計畫在開始前就已通過台大醫院倫理委員會之審查。

就方法而言,我們採取典型的基因研究之程序,包括定義疾病之表現型、確認病例、收集家族、收集DNA檢體、處理DNA檢體、基因定型(genotyping)、以及資料分析。每個個案,都由內分泌科的醫師進行訪談與檢查,而不假手於護士或研究助理。符合以下四個診斷準則至少兩項者,定義為葛瑞夫茲氏病患者,這四個準則分別為:一、確定的甲狀腺機能亢進,二、瀰漫性甲狀腺腫,三、甲狀腺眼病變或是脛前黏液水腫,以及四、甲促素受器抗體。個案填具同意書之後,我們進行問卷以及血液檢體之收集。就家族型態而言,我們最優先收集染病同胞對,此外,也收集親子三元體。DNA的萃取是利用市售的基因抽取組(PureGene®, Gentra system)。本研究檢証的三個微衛星基因標識,分別位於CD28的3’UTR(untranslated region)、CTLA4的3’UTR、以及ICOS的第四intron,其PCR之引子,是根據其他研究團隊先前所使用的引子。我們在ABI®9600 PCR平台上,利用AccuPrime® Taq polymerase對這三組同時進行多重PCR。基因定型在ABI®3100自動定序儀上操作,其結果則由3.7版的GENOTYPER®讀取。

就病人來源上,首被鑑取者(proband)是在台大醫院及一個合作門診中心(遠東聯合門診)收集,然後我們再擴及需要納入之家屬,這些人的居住地就分佈在在全國各地。就人種上而言,包括了閩南人(75.3%)、客家人(15.7%)、最近五十年前後才從大陸遷台人士及後代(8.2%)、及原住民(0.8%),但分析時,暫時未納入原住民,因為就人種上而言,原住民明顯有別於前三者代表之漢民族。

結果及結論

本研究自民國九十年八月一日起,至九十一年五月一日為止,在九個月的時間內,總計收錄153個家族內的593位個案(包含染病個體及需納入之家屬)。家族以及個案的收集,仍持續進行,然而對於碩士論文階段,暫以此為一段落進行分析。在所有家族中,家族譜完整已可供分析者共計114個家族。扣除帶有蒙古、賽夏、以及平埔族血統的4個家族後,實際納入分析比對者為110個家族,共472人。由於統計軟體分析時之需要,有時必須在家族內將已過世或是無法取得檢體的親屬設為『虛設』的(dummy)個案,此時總家族數仍為110個家族,而總人數變為536人。針對實際有檢體的472人來分析,男性佔159人(33.7%),女性佔313人(66.3%)。染病個體總計268人,其中57人(21.3%)為男性,211人(78.7%)為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男性為34歲,女性則為28歲。

我們的家族,如果要拆解成染病同胞對(affected sib-pair,簡稱ASP)的形式作連鎖分析,共有116組『所有可能染病同胞對』(all possible ASPs),或是92組『獨立染病同胞對』(independent ASPs),而若要以親子三元體(trios)的形式作相關研究,則可以有224組。比較其他各國團隊,他們最多大約只收集到70對獨立染病同胞對,或是129組親子三元體。所以,我們確認已經建立了世界最大,也是華人唯一,的葛瑞夫茲氏病之家族性檢體庫,而且這個家族檢體庫還在持續穩定擴充中。

我們接著針對CTLA4附近這三個微衛星基因標識進行基因定型。我們的結果顯示,CTLA4 3’UTR微衛星標識是一個蠻好的標識,它的基因多型性訊息程度(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可達0.759。就我們的家族庫而言,CTLA4 3’UTR之單點訊息程度(single point information content)為0.6698,比另外兩個微衛星標識(CD28為0.1572,而 ICOS為0.3717)明顯要來得好。至於多點訊息程度,則在這整個區域都可以達到0.78以上,算是相當不錯。

我們以MLINK及ILINK等軟體,進行有母數連鎖分析,然而所得到之lod score值均小於零。至於無母數連鎖分析,則是利用SAGE及GENEHUNTER等軟體操作。SIBPAL of SAGE顯示在CTLA4 3’UTR標識處,的確在染病同胞間,會較可能遺傳到相同的對偶基因型(allele sharing proportion in affected sibs = 0.5252,相對於虛無假設的 allele sharing proportion = 0.5),此時 P = 0.198。而GENEHUNTER也算出最大的單點NPL score出現在CTLA4 3’UTR標識,其值為1.19 (P = 0.095),而多點 NPL score之最大值出現在CD28 3’UTR標識,為1.28 (P = 0.079)。

整體而言,這樣的結果(較高的相同對偶基因比例,大於1.0的NPL score),就純粹統計上而言,尚未達到統計有意義之地步,然而卻仍然代表著在這個CD28-CTLA4-ICOS區域有可能存在著本疾病的易罹病基因。倘若此區域存在著中等效果之基因的話,就恰好是連鎖分析的弱點,而可能達不到統計學上的意義。近期內我們將繼續對此區域進行較為敏銳之家族檢體相關研究,如TDT,來驗證以上的可能性。更後續的研究中,我們會利用這個珍貴的家族庫,繼續找尋其他可能基因,甚至進行基因全體逐點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