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8.06.01 ~ 2009.06.01
戰後國小社會科臺灣史教材之演變
作者 翁耀裕
學校系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隨著臺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發展,臺灣的主體性已大致獲得確立,雖然今日國中小或高中之課程中皆無「臺灣史」之名,但均有單獨成冊的臺灣史教材,即為最佳之例證。隨著臺灣主體意識的強化,各級學校教科書中臺灣史知識的描述及呈現方式,明顯地出現很大的變化,其中小學社會科臺灣史教材之演變最值得關注。追本溯源地比較分析各版本內容後可知,早在1989年位於板橋的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所出版的實驗課程,就以不修改課程標準而以直接更動教材的方式,讓臺灣史單獨成冊,其內容已呈現以臺灣為主體性的思考方向,整體架構成為後來改編本之藍圖,甚至影響了1993年課程標準的制訂,因此實驗版出現之時代背景最值得推敲。

為了精確掌握臺灣史教材發展的脈絡,本文先行分析1948年到1993年社會科課程標準與2000年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發現教科書雖逐漸增加臺灣歷史的內容,但仍舊脫不出「大中國」框架,尤其1975到1993年的課程標準,因時勢變化過大,課程標準修正不易,打破了每十年修訂的慣例,導致所編寫之教科書內容過於艱深,幸而有「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的實驗課程得以解決上述問題。如同「認識臺灣(歷史篇)」之於國中課程修訂的重要性一樣,實驗課程同樣具有承先啟後之地位。

本文也從臺灣史教材中,以更具體的「統治政權」及與「社會變遷」之主題來探究其內容之演變。在「統治政權」方面,更細分「荷西統治」、「鄭成功史實」與「日本統治」來進行探討,而在「社會變遷」方面,則是以「原住民」、「祖先來源」與「金馬地位」來進行討論。從中,我們發現,教科書內容確實受到國家政策的左右,無論是過去強調大中國到近年來強化臺灣意識,其內容都有政府政策的意圖涉入其中,從國定本到審定本,都有類似的情況,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統治當局對於教科書的宰制能力愈趨薄弱,而相關主題的論點,也從情緒性評價朝著中立敘述方式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