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之內容分析
作者 蕭文淵
學校系所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研究主要透過國家認同概念與相關理論之探討,以原生論(primordialism)、結構論(structuralism)以及建構論(constructuralism)等相關理論之探討,發展「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類目表,檢視臺灣地區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四種不同版本其中所傳達之國家認同概念、內涵與呈現方式。本研究係針對94學年度審定通過之國小一至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以及仁林版教科書加以分析。研究方法以「文件分析法」彙整國內、外有關國家認同概念之文獻資料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發展內容分析類目;以及運用「內容分析法」了解國家認同概念在教科書中之分布情形、差異以及各家出版社的傳達方式。研究結果如下:
一、整體而言,文字內容只有康軒版以「建構論」比例最高,南一版、翰林版和仁林版偏重「結構論」。
二、圖片內容康軒版與仁林版以「建構論」比例最高,南一版和仁林版偏重「結構論」。
三、主類目而言,文字內容康軒版偏重「族群認同」、南一版偏重「國家法制」、翰林版偏重「政治態度」、仁林版偏重「象徵符號」。
四、圖片內容方面,康軒版偏重「文化認同」、南一版偏重「國家法制」、翰林版偏重「政治態度」、仁林版偏重「象徵符號」。
五、就次類目而言,族群認同方面:(一)各版本皆以血緣觀點作為「漢人」與「原住民」族群劃分依據;(二)使用「成長地」或「生活地方」描述居住地,較少提及「出生地」;(三)康軒版強調「家姓」傳承;翰林版與仁林版強調「宗姓」家族成員,南一版並無提及;(四)除了南一版外,其他版本皆強調原住民早在漢人移民來臺前就已居 住在臺灣,漢人祖先源自明清時代閩粵移民。
六、政治態度方面:(一)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和仁林版一致呈現出反對中國打壓臺灣之訴求,但在用字遣詞上呈現差異;(二)使用異族與我族之立場,描述外來統治政權在臺灣之政治措施。
七、政府組織方面:(一)強調政府組織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層級,並重視職權與業務;(二)對於行政疆域的描述立場,呈現「中華民國」(我國)或「臺灣地區」之差異。
八、國家法制方面:(一)一致重視民主選舉與地方自治實施,但對於民主制度關鍵時期呈現出不一樣之解讀;(二)強調憲法為規定國家、政府與人民基本權利及義務之根本大法,且重視遵守法律規範。
九、文化認同方面:(一)溝通語言以國語為主,缺少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族群之母語;(二)對於中西方及各族群之宗教信仰,表達出尊重與欣賞之多元價值觀;(三)以原住民與漢人之傳統節日慶典為主,現代節日之篇幅較少;(四)以儒家思想傳達家庭倫理規範為主要訴求。
十、象徵符號方面:(一)鮮少提及國家符號與國家定位議題,仁林版除外;國徽、國歌、國花各版本皆未曾提及;(二)特殊建築以圖片為主,但篇幅明顯偏低;(三)強調臺灣經濟發展,已由傳統工業社會轉變為具全球優勢之資訊科技產業。
十一、國家認同有關之歷史或事件,呈現出正面敘述、負面敘述及中立敘述等褒貶不一致之傳播立場。
十二、疆域領土清楚指出包括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對周邊島嶼缺少具體描述。
本研究之建議將針對「教科書編輯者建議」、「未來研究建議」以及「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建議」三部分,對教科書編輯者之建議如下:
一、教科書裡應增加原住民十二族之詳細內容介紹。
二、教科書裡應兼顧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四大族群知識內容與語言特色。
三、文字內容與圖片內容應相符合。
四、國家認同相關之歷史時期與事件之傳播立場應採取涵蓋正面、負面與中立立場之多元論述。
五、教科書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疆域領土涵蓋範圍應更清楚明白。
對未來研究建議如下:
一、可以將研究對象擴展至其他學習階段(國中、高中)。
二、訪談教科書編輯者以深度瞭解其編輯立場。
給社會學習領域教師之教學建議如下:
一、教師可以從族群認同、政治態度、政府組織、國家法制、文化認同以及象徵符號六大面向解析國家認同概念、內涵。
二、教師在課前準備國家認同相關概念時,應比較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
三、文字內容方面,可以補充「國家符號」與「特殊建築」相關內容。
四、圖片內容方面,可以補充「溝通語言」與「特殊建築」相關內容。
五、在介紹國家認同相關歷史時期或事件時,教師應保持中立立場。
六、關於國家認同具爭議性議題,教師應釐清國家定位、國家領土以及國家主權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