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多元文化國家的公民教育──兼論台灣原住民族公民教育的困境
作者 莊國銘
學校系所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文旨在分析多元文化國家的公民教育。本文主要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章)探析公民教育於現代國家政治同一性之形塑過程所扮演之角色。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權力之遂行,首要工作乃是將「人」打造成有政治邊界、文化邊界與意志邊界的「公民」,以使被統治者政治效忠的對象由「統治者」轉變為「國家」,並且產生具有再生產性質由下而上支撐政治共同體同一性的支持力量。在此過程中,官方義務教育扮演了最重要的政治社會化之功能。它不僅把「人」以「民族」的一份子之名收編進「國家」,也把人的生活整合進一個同質性標準化的文化系統當中。前者是政治意識的收編與鍛造,而後者則是工業化社會與資本主義經濟之所需。政治與經濟,實為現代民族國家之一體兩面:「民族」是現代國家的政治特性,「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則是現代國家的物質基礎。一個現代國家的公民所被期望具備的政治意識與現代知識平台,都透過義務教育被打造或被催化。此一具有強大同化效果的教育工程,也對弱勢族群或弱勢民族的語言與文化存續造成重大威脅。本章一方面回答了公民教育於民族國家形成時所扮演的角色,另方面,這也是研究當今多元文化國家教育問題的理論基礎。
第二部份(第二、三章)從規範性理論的角度分析多元文化國家的公民教育,探討的對象是自由主義以及多元文化論。自由主義冀望藉由建立公正的政治規則來安置文化或價值上的歧異,但自由主義根本的公私領域二元劃分(文化或倫理價值是私領域事務),卻使之無力處理強勢族群透過掌握國家教育體制將其文化強迫弱勢群體接受的同化問題。多元文化論則發現國家與文化有必然的聯結關係,主張透過文化群體間的承認與對話、並且在教育體制上培養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來落實文化間的對等關係。本文認為,此一方面表明了具體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脈絡分析是必要的,另方面也顯示了政治過程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第三部份(第四、五章)透過在花蓮縣三個原住民部落的田野調查,分析台灣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公民教育困境,以及原住民自己對此問題的思考。本文深入分析台灣原住民族在教育體制上所面臨的政治與經濟兩層壓力,以及原住民族自己在教育上的四種態度。本文發現,在教育體制與內容上,原住民多多少少意識到由漢族所掌握的政治體制的壓迫,但卻難以抗拒第二層體制(資本主義經濟)的壓迫。現代社會的第二層體制(經濟)乃是利用第一層體制(政治)力量為它打造出一套標準化的知識系統與符號,由於漢族語言與文化已然被打造成標準化的知識平台,原住民為了取得更高的教育資源並藉此改善經濟生活,不得不努力訓練自己熟悉這套文化與言說書寫符號系統,從而使其語言與文化之復振困難重重。雖然國家權力此一政治體制對原住民族文化生存的壓迫是顯而易見的,但第二層體制(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壓力,才是造成原住民族進退維谷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