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9.06.01
日據時期在台日人小說重要主題研究
作者 林慧君
學校系所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日據時期有不少日本人作家活躍於台灣文壇,筆者將日據時期在台日人小說視為「在台灣時空下發生的文學書寫」,認為研究在台日人作家對殖民地台灣感受的普遍性與個別性,以及對殖民地描寫的共同特色與個別差異,有助於完整掌握日據時期的台灣文學樣貌。

本論文以「日據時期在台日人小說重要主題」為研究課題,在台日人是指日據時期在台灣出生、從事文學活動,以及在日本出生但久居台灣並從事文學活動的日本人,他們以日文創作的新小說作為研究對象。但有部分作者只在台灣有短暫生活或旅行的經驗,卻以台灣的人、事、物為小說題材,完成後於日據時期發表在日本,這些小說也是本論文參酌探討的對象。
本研究採文獻與文本分析法,蒐集日據時期雜誌,如《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聯盟)、《臺灣新文學》、《文藝臺灣》、《臺灣文學》、《臺灣時報》、《臺灣新聞》、《臺灣公論》、《臺灣鐵道》、《臺灣文藝》(臺灣文學奉公會)、《旬刊臺新》、《新建設》、《臺灣新報》等所刊載的日人小說,以及日據時期刊行的小說集,進行文本原典閱讀、分析、比較,歸納出在台日人小說的六個重要主題,透過不同作家小說文本的對照分析,進行主題詮釋,論述在台日人小說的時代特色,並以反殖民的觀點提出評價。

對在台日人作家而言,「台灣文學」的意義是建立在「台灣」作為「日本新領土」、「日本南進基地」之下,因此仍不能跳脫以殖民地文學的特殊性供養、附庸帝國文學的姿態。本論文所歸納出的六個重要主題,也是作家所反映的殖民地重要問題。論及的在台日人作家,生活在封閉性殖民者社會,面對殖民地社會與人民,總有身為純日本人的優越意識,因而侷限了他們對台灣人民族處境的觀察與理解,潛藏著殖民父權體系的鄙夷視線。

台灣原住民在殖民宗主國的經濟利益考量下,被強迫脫野蠻入文明,直到成為文明的模仿者時,為免令殖民者露出破綻,卻遭禁止越界與噤聲,最終卻引發了令殖民者始終無法釐清原因的「霧社事件」。

「台灣女性」成為殖民者建構他者的對象,男性作家筆下的台灣女性並不被賦予主體意識,遠離了傳統禮教束縛,在皇民鍊成中對身分認同毫不懷疑或掙扎,形成一種教化功能大於寫實的結果。女性作家較能跳脫統治者殖民地想像的框架,以女性視點反映出被殖民者在認同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

在台日人小說家們企圖為殖民地人民尋找一條成為「真正日本人」的道路。然而不論是透過精神系譜法,或是血統融合法,被殖民者即使已內化為皇民,遇上殖民者如影隨行的純血觀念,即反照出「一視同仁」的矛盾與虛妄。

隨著戰爭的進展,在台日人小說家積極呼應總督府的國策要求,與日本中央文壇同步投入順應時局與配合戰爭宣傳的寫作,從而規避了殖民地問題的深究與解決。透過「歷史小說」將日本帝國統治台灣的歷史,轉化為正當的、現代化的自然進程叙事。

日據時期日本人「在台灣時空下發生的文學書寫」,在國家權力的干擾下,無反省、無批判的國策文學成為主流,小說成了戰爭的文宣工具。不僅未能締造新的「外地文學」,本身也呈現出邊縁化現象,與滯礙難展的台灣新文學同樣失去了主體性。這種樹立「南方文學」、「皇民文學」典範的文學觀,注定了無法創作出擁有歷史現實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