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傳統?再現?--Sakizaya信仰與祭儀之初探
作者 張宇欣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由於129年前達固湖灣(Takobowan)的一場戰禍,奇萊平原族群的生態一夕驟變,族群權力結構與地理空間的變遷,使戰爭前強大的Sakizaya族急速崩解,歷經了一段流離失所、隱姓埋名的日子。本研究所欲探究的主題,乃是不論源自於傳統、或是以傳統形式再現的Sakizaya宗教信仰與祭儀,其於部落中所呈現的面貌與象徵意涵究竟為何。然而由於相關的文獻資料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是以筆者之田野資料為主,輔以目前已有的Sakizaya研究之資料,試圖儘量地呈現Sakizaya信仰與祭儀的初淺面貌。本文第一至三章是Sakizaya歷史、時空背景的敘述與族群相關文獻之研究,以及從事本研究的基礎研究方法;而第四至第六章則是本文的核心所在,筆者透過田野調查資料的採集與分析,記錄Sakizaya人傳統信仰的內涵、日常呈現、巫師mapalaway、歲時祭儀與生命禮俗等,而後更透過Turner理論的運用進行儀式過程與象徵元素的分析,以期建構出Sakizaya人的信仰與祭儀的基本面貌。



本研究發現,即使在1878年Takobowan事件後,Sakizaya族人與阿美族和漢人長期混居,但某些屬於Sakizaya人信仰與祭儀的方式和內涵,卻以一種貼近於傳統或再現傳統的方式保留了下來。事實上,由於歷史與地理的變遷,使得研究者實難明確地定義目前所見的信仰與祭儀的面貌,究竟是傳統或者是傳統的再現,但在Sakizaya人的生活、信仰與祭儀當中,傳統的元素依舊以一種有形或無形的姿態存在其間,可能是揉雜了阿美族的文化方式、或者混合了基督教或漢人的文化方式等,以一種揉雜與層疊的方式多元地展現,因此實際上在呈現與展演的日常與瞬間,始終隱約地可以窺見源自於Sakizaya祖靈而來的一種信仰脈絡與軌跡,連接起今日所有的Sakizaya人、跟隨著祖先的腳蹤行,繼續回頭往過去尋根、繼續朝未來復振文化,這也許就是Sakizaya人在129年後的今日,仍能重新喚起自己名字的原因。



族群正名只是一個起點,未來更是充滿挑戰與考驗,需要更多Sakizaya年輕的族人投入Sakizaya文化採集、保存與重建的工作,即使文化會是以揉雜的方式或再現的形式展現,但還是期待Sakizaya傳統信仰的內在意涵與價值,依舊能延續與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