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6.06.01 ~ 2007.06.01
布農女性穿越月經循環的生活經驗與意義
作者 周子閔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月經做為女性普遍的經驗與現象,本文從布農女性的角度與觀點出發,縱使重視女性個人日常的月經經驗,但是,面對人類學論述強調社會文化脈絡性的核心問題,卻必須連結與處理傳統布農文化對月經禁忌與分類的結構框架。所關切的乃在:布農文化從傳統信仰到宗教變遷,經血的污染╱不潔,男╱女兩性的階序關係做社會結構分析;當代布農女性,在現代化和國家體制推動教育和醫療的影響,她們對月經的個人經驗之看法。這是二個看似平行且有落差,卻同時交織在布農女性身上的月經路線。



傳統布農文化信仰認為女性的性特質曖昧,有其女性與其他生物交配的神話為依據;月經、懷孕生理現象不潔的分類,隱含在釀酒的禁忌,二者於強調男性狩獵的打耳祭裡不斷的進行再現與實踐。儀式體現傳統布農的宇宙觀,透過神話與禁忌作為溝通天、靈在自然、超自然跟人的關係,成為社會共享實踐的文化場域。傳統布農社會對經血禁忌的分類,將污染不潔的概念與源自於家庭觀念的qanitu(精靈)信仰結合,用以審視女性承負釀製者的角色,釀酒禁忌月經、懷孕的女性,是基於什麼關係與文化運作的設計,酒是如何純淨化才能成為qanitu(精靈)傳遞與共享的社會意義。女性為儀式提供神聖的酒,儀式卻禁止女性參與祭祀活動,從女性做為小米轉化成象徵集體共享之酒的轉化者角度,以及採集自布農女性所詮釋的女性與豬交配的口傳故事,視為界定打耳祭動物來源的依據,用以再重新思考布農女性在兩性階序的位置,以及女性的性特質不潔與狩獵價值的社會關係。然而,在經歷影響傳統布農社會變遷最劇的宗教因素,當代布農女性在生活背景與環境差異之下,是如何認知受傳統信仰的消失與宗教變遷之後的月經禁忌,又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展現處理月經禁忌的策略。布農語在稱呼月經的字詞表達,其語言的態度對於月經以及經期的女性,是隱蔽與不可見性的迴避概念。透過婦女社群或學教教育所給予的月經教養,是將月經視為秘密、隱蔽的行為。隨著社會結構與環境的變遷,當代布農女性經歷個人經驗的累積、女性社群的口耳交談,以及生命階段不斷成長的轉變,她們是如何認知月經與自我身體的關係,對月經的態度、看法與意義是如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