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6.06.01 ~ 2007.06.01
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
作者 金尚德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當後殖民時代來臨,歷經了歷史與環境的改變,使得東部Sedeq人的族群認同發生了劇烈變化。但族群成員中的Truku族群菁英在自我認同「覺醒」的號召下、主導了解構殖民知識而重新建構自主論述;使得運動的結果限縮成為Truku族群中心主義,並促成了「太魯閣族」的成立。其後而來的部落地圖運動的特殊性,其根源就在於「認同」意識型態衝突;即由誰來合法宣稱傳統領域? Truku菁英們不但接收了前次以祛殖民/名為號召的「正名運動」所累積之政治能量,也在部落地圖運動的議題再次延伸此一意識型態。在這個作為描繪「族群邊界」的重要場域中,重演了與正名運動如出一轍如的操弄過程與排除戲碼。更進一步的,在既得資源與論述地位皆居優勢的環境之下,族群菁英們轉而對內覬覦著階級的利益,進而引發出了內部的競奪與衝突。

本文指出當前台灣部落地圖「運動」的根本謬誤就在於「由上而下」式的運動方向,在地方尚未凝聚成為共識之前,國家政權驟然以龐大的資源利益下放,造成部落內政治勢力的爭相競奪。隨著資源的終止與撤出,運動本身在沒有「根」植於地的基礎之下,亦隨之快速的傾覆頹敗。在謬誤的認識論與政策的兌現壓力之下,國家政權將原本屬於原住民族群文化復振的部落地圖運動,設計成為採購法之下的「標案」;而在標案的「分工」與「專業化」設計中,原本鑲嵌一體的部落與知識;調和一致的人與生產過程、人與產品的關係被淬離,而導致異化的條件出現;太魯閣地區的部落地圖運動更在族群菁英的意識型態操弄與階級利益追求、以及整個部落社會對於運動的陌生與冷淡態度之下,疏離了部落生產者連結運動與親近傳統文化的參與機會,而使得太魯閣「部落地圖」終於成為「部落」與「地圖」的疏離方向與異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