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 Fictionality and factuality, mixture and exchang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 analysis of a sense of place and writing of city/streetin Hualien literature
作者 馬翊航
學校系所 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九○年代之後,臺灣的地方文學活動勃興,其中花蓮文學更以眾多重要作家的聚集,成為一股新興的力量。本文旨在探討花蓮文學中地方意識的生成與起點,並以花蓮市╱街的發展與文本書寫作為討論輻軸,試圖從作家書寫中「虛構」與「實踐」的相互生成,探討地方歷史、地理與個人經驗間的交鋒匯流,並經由文本中城╱鄉經驗的討論,更為深入細緻的切入作家的文學關懷,並試圖跳脫地方文學討論中城╱鄉對立的困境,從種種經驗、實境的對照融涉中,補充地方文學史的空白處,進入文學中人╱地間相互依存、實踐、轉化的課題。

第二章整理了花蓮的文學圖景及發展過程,從外圍的因素切入,透過地方文學平面的概說,將花蓮的人文地圖大致展開,並描繪出花蓮作家中地景與集體意識凝聚的關係,也試圖找尋策略性的差異。

第三章以《花蓮港俳句集》作為主題,討論「地方意識」的上溯起點,俳句雖在敘事╱記事上有所「弱點」,然而經由選輯的有意「寫生」與「編選」更能持續強化,成為編者所言「不同於文獻與歷史」的書寫物。花蓮日治時期的文學作品,除了對花蓮的文學活動留下一個起點之外,也模造出一個複雜糾葛的對照╱對話的圖像。

第四章從王禎和開始,觀察臺北與花蓮之間由於「中央」「邊陲」 的關係,如何對文學意象、作家聚合、作品關懷產生互動與辯證,以及地方╱市街在其作品中具有的關鍵地位,此「雙城」的映照關係,又可為王禎和的作品提出如何的創見與啟發,進而思考能否重新修正或強化對於王禎和身為「花蓮作家」的獨特性,並非只停留於花蓮「市街」作為一種「市井」的素材。

第五章則更進一步討論,九○年代後由於敘事的繁複、形式的實驗等等,讓市╱街書寫產生了多重的質變。陳黎、林宜澐為首的花蓮作家,又為地方帶來什麼樣的「轉音」?陳黎對於地方節奏的掌握,以及在歷史線索中迂迴穿梭的足跡,都呈現他不斷「補充」地方內涵的可能,如果陳黎的書寫代表一種正面的「補遺」,那麼林宜澐的小說可能是一種反面╱地下的書寫,從此出發觀察其筆下的「虛擬」市街,又有怎麼樣的「實踐」與「想像」,進而逐步深入地方文學眾多文類、社群中的關懷核心,建立地方美學批評脈絡,達到在地且超越的可能。



[ 英文摘要 ]

Forms of places of literature have been a driven force shaping the Taiwan literature since the nineties, among which Hualien Literature truly stands out, with the convergence of its prolific writers. This thesis draws the attention on the emergence and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ualien Literature; explore the mixture and exchange of fictionality and factuality presented in writings so as to clarify the interplay among history, geography and human experiences. In addition, the thesis discovers the humanitarian concerns as the writers produce their works and fulfill the parts that have been neglected with a regard to the interdependence, practice and exchange between human and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