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6.06.01 ~ 2007.06.01
95暫綱高一台灣史之國家認同內涵分析
作者 林偉民
學校系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自95學年度實施後,高中歷史課程之安排採用「由內到外」、「由近而遠」、「從今溯古」的「同心圓理論」――亦即讓學生依照「鄉土史、臺灣史、中國史、亞洲史、世界史」的順序學習歷史。此外,95學年度也是高中歷史課本首度將臺灣史的內容獨立成冊,其內容除了納入自由中國、美麗島事件等民主運動;周杰倫、張惠妹、大長今等流行文化;全球化之潮流趨勢;卻也將爭議性很高的「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台灣地位未定論、兩國論、三一九槍擊案」等議題納入課本。基於「了解台灣民眾國家認同分歧導致的政治亂象」、「分析教育本土化潮流下引起的教科書爭議」、「目前缺乏從國家認同的角度來探討教科書之研究」等三大研究動機,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探究「三民、南一、康熹、翰林、龍騰」這五個版本歷史教科書中國家認同之內涵,希冀藉著本研究來探討國家認同之相關理論、了解台灣各時期國家認同觀之形成背景與演變、分析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國家認同之內涵,以作為未來高中歷史教育課程規劃之參考。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1. 國家認同理論可化約為民族主義、社群主義、自由主義,其內涵分別是:民族主義的國家認同強調「種族認同」;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強調「文化認同」;自由主義的國家認同強調「制度認同」。

2. 《95暫綱》並沒有清楚說明認同之國家為「中華民國」,是有意要模糊國家之認同,且《95暫綱》採用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來編輯歷史教科書,是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論之源。

3. 五個版本教科書中國家認同內涵量之主類目皆以「制度認同最多、文化認同次之、族群認同最少」。

4. 五個版本教科書中國家認同之「族群認同」以「重大歷史事件或歷史記憶」為主;「文化認同」以「各時期遺址、文化發展與成就」與「語言與宗教」為主;「制度認同」又以「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為主。

5. 五個版本教科書的「教科書內容」各有特色、十分多元化:翰林版的敘事詳細且對於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觀點有精闢的見解;康熹版的對於兩岸關係的演變與政治主張說明最周延清晰;龍騰版的以整頁文字與圖片說明海外臺獨運動之發展;南一版對於「義民」名稱的由來與民國94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解釋詳盡;三民版除了提到政黨輪替之外也和康熹版一樣在大事年表中列出總統大選前夕爆發的三一九槍擊案。

6. 五個版本教科書的台灣諺語與民謠皆只偏重閩南語,充滿閩南沙文主義,宜適度增加客家或原住民的諺語與民謠較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