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5.06.01 ~ 2006.06.01
永續校園計畫的執行歷程硏究 以九十二年度花蓮五所國小為例
作者 陳俐親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5

[ 摘要 ]

中文摘要



本論文是以民國90至92年度東區獲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改造計畫經費的五所國小:月眉國小、中城國小、西寶國小、豐裡國小、壽豐國小等進行討論。主要描述小學開始申請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的原因、歷程尋求方案、資源、遭遇的困難、創新改變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論文選擇使用Havelock(1973)所著『變革者的教育創新指引』 書中的理論來作為討論學校經歷干擾、決定申請、診斷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執行應用及滿意評價等六階段的接納過程。訪談工作是在93年間研究者參與東區輔導團助理的最後階段開始,依照選定的題目進行非結構式訪談,經過資料及衝突分析程序才撰寫完成並提出對政策改進的建議。研究的重要結果摘要於下:

一、 受訪學校代表著小型、位於農業、山區、城市、教師數少、組織扁平的學校。其中二個學校是積極環境行動與新校園運動的校長,受訪學校啟動者主要是校長、主任,大多是在接受說明會的刺激後立即採取行動才加入綠色學校伙伴並檢視學校優劣勢、向外尋求建築師資源提出申請計畫。決策程序多以校長理念為依歸,但是也有由教師參與決策及允許畢業校友、社區參與的學校推動模式。

二、 校長的出身及學經歷會影響各自以教育角度對校園發展的願景及建構永續校園的推動理念與策略,各校資源尋求階段,都會仰賴校內主任、教師、家長會及校外的建築師。不過學校校長多少與建築師互動溝通出現問題,並且在後來才學會的應對策略。

三、 研究也發現輔導團在學校的創新時主要是初期的催化劑與簡單的程序幫助與後期的方案資源提供。學校在提案重要的關鍵階段,必須另覓外部資源來彌補。但東區足以勝任的輔助資源有限而使得部分學校呈現不滿意的評價。不過研究也顯示學校都在計畫後擁有自主判斷決定持續創新的能力。

四、 學校校長都稱讚政策計畫目的,期望永續校園的最終目標是持續自發、而非「反教育」;是環境寧靜革命,要持久才能有進步的希望。此外細部建議也包括行政流程的提早,給予充裕執行時間、明確時程、常態性業務費補助、不急於短時間內投入巨大資金、不要造成依賴、邊陲地區誘因、允許學校採購權、從人性及心開始改造校園、學校師生自發性行動、共同強化信心實現、從學生觀點來看改造需求、將學校視為一個大教具、合併鄰近學校資源推展生態旅遊或規劃辦理城鄉間學生交流。

  本研究建議繼續使用新的創新理論來探索國中及原住民小學校長的聲音、研究政策規劃、執行模式及計畫評量、研究變革者角色運作的機會、分析永續校園網站的內容功能、探索在地專業支持系統功能、受過訓的建築師應用障礙及受補助過學校績效衝擊有關的量化研究。

關鍵字:永續校園、創新歷程、學校組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