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5.06.01 ~ 2006.06.01
清代士林地區的拓墾與與市街發展
作者 黃勁嵐
學校系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在史料的運用上以直接史料為主,輔以士林地區的古文書契字,參考當代對平埔族、土地開墾、聚落發展及社會內部結構等方面的論述,並從三個面向來探討清代士林地區的拓墾與市街發展。首先,釐清毛少翁社在士林地區的歷史脈絡,再藉由清代制訂的熟番地權相關政策,來了解平埔族毛少翁社與漳州人的土地關係,隨而探究毛少翁社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其次,從漳州人的開墾組織、土地地權的取得方式,說明漳州人在士林地區的拓墾經過,並透過水利開發、聚落發展及宗教信仰等面向,來瞭解漢人社會的建構過程。最後,透過咸豐年間兩次漳泉械鬥對士林地區的影響,以及潘家與士林新街發展的關係,來探討士林新街的發展過程。

本研究之結果主要如下:

一、士林地區的自然環境影響人文環境的發展。

二、毛少翁社位居北港番社中的領導地位。

三、清代的熟番地權政策及勞役負擔導致毛少翁社面臨發展的困境。

四、漳州人透過「墾首制」與「番產漢佃制」取得土地所有權,而早期的拓墾家族隨著分產而逐漸沒落。

五、芝山岩為清代士林地區的信仰中心。

六、咸豐年間潘家晉身仕紳階級並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七、士林新街的遷建有其經濟考量,並非全因漳泉械鬥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