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6.06.01 ~ 2007.06.01
臺北盆地內湖、南港地區的拓墾與產業發展 1748-1945
作者 陳良圳
學校系所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文所討論的主題有二,一是針對18世紀中葉以後,漢人墾民對於內湖、南港地區的土地開墾與水利開發過程之探討;二是將20世紀中葉以前,內湖、南港地區所曾出現過的各項產業做一研究分析。藉由文獻探討,了解內湖、南港地區曾發展過何種產業以及各種產業之興衰又如何,並從中發現其歷史意義。

就地理位置而言,內湖、南港地區與臺北盆地其他地區最大的不同就是此地區位於盆地的邊陲,且離基隆河口較遠,是以在漢人溯溪而上的拓墾過程中,其拓墾時間稍晚於臺北盆地內的其他地區,且因係多丘陵地形,不適合興築大規模的水圳,故水利灌溉系統的建設多以埤塘為主。早期在此地區活動的原住民主要為凱達格蘭族人的搭搭攸、麻里折口、里族與峯仔峙等四社,而該等原住民族在此並未見形成較具規模之產業。漢人拓墾此地區後,主要以耕作稻作為業,因此產業型態亦以農業為中心,清末淡水開港通商後,本地區亦如同盆地內其他地區一般,開始發展茶葉,到了日治中期,南港地區研發出新式的包種茶製造技術,致使本地區的茶葉成為臺北地區最有價值的包種茶,後來藉由總督府的規劃將此製作包種茶的技術傳出,文山地區亦因此而習得製作技術,故稱南港地區為包種茶的故鄉並不為過。日本領有臺灣以後其他的產業發展情況開始有所紀錄,由文獻顯示,日治期間,內湖、南港地區的煤炭業從無到有,最蓬勃時有近45座礦場。窯業亦是此地區的一大產業,日治中期,此地區的磚瓦工場數目一直是臺北盆地內最多的地區。而內湖、南港地區亦是日治中期以後,臺北盆地內少數幾個發展金屬工業的地區。另外本地區的竹工業之產值,在日治中期以後也幾乎是臺北地區之首。前述各項產業為內湖、南港地區帶來多元性的產業發展,對於二次大戰以後,內湖、南港地區的工業發展不無貢獻。

本文的研究貢獻主要在塑造單一地區長時間多種產業發展的研究模式。不同於以往對於產業史的研究,主要以單一地區單一產業為主(如鶯歌的陶瓷、基隆的煤炭等),因而常使人誤以為某一地區長久以來僅發展出某一種產業,如此會造成人們忽視那些曾經有過貢獻或特色的產業,能將這些產業過去的發展重新發掘出來使人們再次認識,即是本研究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