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5.06.01 ~ 2006.06.01
清代雲林地區漢人社會的發展
作者 陳至德
學校系所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欲考察臺灣的歷史發展過程,從細部的區域著手是一項基礎的工作,透過分析不同生態環境與歷史脈絡發展的區域史特色,則臺灣的主體史乃能進一步的被形塑。本文以清代的雲林地區為研究範圍,試圖勾勒出雲林地區從荒埔至沃野的過程,繼而討論開墾後漢人社會的整合與衝突問題。

本文屬整體性的歷史研究,透過時間與空間兩條軸線組合成社會的主體,因此研究的主題包括雲林地區的地理與人文環境、農業拓墾、漢人社會的發展與整合等幾個部分。

首先介紹本區在清領以前的移墾環境,包含地理條件如水文、氣候與土壤皆為影響水路交通與農業發展的因素,人文條件包括居於本區的平埔族與清領以前的漢人開發狀況,地理與人文條件的優劣,足以決定本區漢人的開墾狀況。

其次為農墾與聚落發展,透過方志、契約文書來說明當時雲林各地區的農業拓墾狀況,以及透過水利開發達成本區農田的水田化,與興修水利所帶來漸趨複雜的社會關係。隨著田園的增多,人口也隨之提高,而聚落與街市乃漸漸興起。

第三部分為漢人社會的發展。以農業發達為基礎,本區在經濟上有著顯著的發展,透過對本區十餘個街市發展的討論,探討當時以北港為中心的區域性市場圈對本區整體的經濟影響。除了經濟方面之外,漢人社會的發展也伴隨著漢人的民變與械鬥。

最後是信仰與文教的開展,從民間信仰的流布與文教事業的開展兩方面著手。前者從寺廟、祭祀圈的發展來看宗教的傳布與漢人社會的整合問題;後者則從官方與地方所設文教機構與設施的設立,討論本區文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