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7.06.01 ~ 2008.06.01
運用大鼠模式探討不同輸液速度對失血性休克後多重器官的影響 Alterations of Multiple Organ Function Following the Different Infusion Rate of Fluid Resuscitation after Hemorrhagic Shock in Conscious Rats.
作者 怡懋•蘇米
學校系所 慈濟大學醫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中文摘要
失血性休克是外傷患者常見的死亡原因,倘若處置不當,極易引起後續多重器官衰竭症候群。早期大量的輸液治療被視為一項重要的急救指標,這也成為急重症護理人員行輸液復甦治療時的依據。然而,目前有關於理想輸液治療的實證依據,仍然有限。積極的輸液復甦可能會增加內皮細胞的損傷及白血球的聚集,導致剪壓力(shear stress)及高代謝壓力反應,反而會加重器官損傷的發生。目前已知高血糖、低體溫及急性肺損傷是失血性休克後常見的合併症,然而,失血性休克後若給予不同速度的輸液治療,是否對血糖、體溫、發炎細胞激素及器官損傷有不同的影響,目前仍不明確。因此,本研究以失血性休克為主軸,包含三個主要部份:(一)探討失血性休克後不同輸液速度對血糖與細胞介質之影響,特別是針對乳酸、血糖與發炎細胞激素IL-1β在血中的濃度;(二)探討失血性休克後不同輸液速度對體溫與器官損傷的影響,觀察不同時間點體溫的改變對細胞激素(IL-6及TNF-α)的調控,進而評估肝臟及小腸組織損傷程度;(三)探討失血性休克後不同輸液速度對氧合作用與肺部損傷的影響,比較不同時間點的動脈氧氣氣體分析、肺部灌洗液中TNF-α與NO濃度,進而評估肺部損傷程度及NF-κB的表現。研究設計是以失血性休克實驗動物模式,進行40%全血量的失血,出血時間維持30分鐘,於失血後立即給予失血量同等的輸液量(1:1),將大鼠分為純失血的控制組、10分鐘快速灌注的快速組及12小時慢速灌注的慢速組,並分別依照三個主要部分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一)失血後快速輸液能快速穩定血壓及心跳,而血液中的乳酸、血糖及IL-1β濃度,於失血後第1、3、6、9、12、18及48小時,也明顯低於其他組。(二)失血性休克後,慢速組的體溫、天門冬氨酸轉胺�﹛B丙氨酸轉胺�﹛B血液中TNF-α及IL-6量較其他兩組低,且肝臟及腸組織病理損傷程度亦較輕。(三)慢速組在肺灌洗液中WBC、TNF-α及NO較其他兩組低、氧合功效較佳、病理學損傷程度較輕,且肺組織的核轉錄因子(NF-κB)也呈現較低度反應。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失血性休克的早期,立即給予輸液治療,可能有利於乳酸、血糖及IL-1β濃度的降低,而慢速輸液能誘發輕微的低體溫狀態,且對失血後發炎細胞激素的反應及器官傷害程度較低,並可以改善氧合狀態。因此,在面對失血性休克病人時,建議在休克初期血壓可接受的範圍下,考慮給予慢速輸液治療並配合血糖的控制,以減少後續的免疫反應與器官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