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0.06.01 ~ 2002.06.01
屏東縣一般學童與原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學術研究、體育活動  
作者 王阿說
學校系所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地點 屏東縣 全部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http://0rz.tw/dc568

[ 摘要 ]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於瞭解一般地區與原住民國小學童健康體能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及健康生活型態與健康體能間之關係,經立意取樣選取屏東縣信義國小等11校、661位,五、六年級學生(一般學童355人,原住民學童306人)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為測量學童健康體適能,包含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瞬發力、肌力與肌耐力、心肺耐力,並利用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一、整體而言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體適能發展方面,除了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不理想外,其瞬發力、柔軟度、肌(耐)力、心肺耐力等皆達全國普查的一般平均水準,其中原住民學童在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較一般學童為佳,因此先天環境所提供的運動環境條件與體適能水準有關,所以在體育教學方面應提供增加身體活動量的機會,俾益體適能的提昇,而男性學童在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較女性學童為佳,所以教師、家長必須了解男、女先天生理構造上的差異性,另六年級學童在瞬發力、心肺耐力較五年級學童為佳,其青春期介入的作用其影響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把握身體快速發展階段提供適宜的運動訓練,是家長及教師所必須了解的,更重要的是應針對學童體適能的差異性而規劃不同的體育課程及身體活動量俾利提昇學童體適能水準。
二、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健康生活型態方面,皆達一般水準可見隨著經濟發展的同時國人對於衛生教育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也日益關注,其中一般學童在運動行為、休閒活動、愉快心情、飲食習慣、藥物使用與濫用指標均較原住民學童為佳,所以原住民學童在健康生活型態方面之培養更刻不容緩,應透過充實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加強學校健康生活環境及教學並重視學校和家族間之溝通和協調,相互配合以落實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而女性學童在各項指標亦較男性學童為佳,所以應加強男性學童衛生教育的認知與實踐,另五年級學童心情指標優於六年級,所以在青春期間,學童對於情緒的控制、壓力的調適應有所不同,而教師、家長應採取適當的輔導措施以增加學童對壓力的調適能力。
三、在本研究當中影響體適能的因素,計有族別、性別、年級、運動行為等因素。所以在體育教學上應重視族別、性別、年級的差異,應針對其差異而規劃不同之課程內容,另一方面運動行為指標是研究對象學童體適能的主要預測因子,因此,在現今之教育課程,除固定的體育課外,應多提供學生參與多層面運動經驗、機會,應發揮提供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功能。
四、一般學童雖然背景變項(父母教育程度、職業等)、健康生活型態優於原住民學童,但體適能表現卻劣於原住民學童,顯現自然環境對個人健康體適能的發展佔相當重要地位,而且因環境不同,一般學童的身體活動量及原住民學童的健康生活型態應受到各界的重視,其能提升個人對健康各層面相關因子的認知與關注。另對於不同族群可能因所屬環境,種族習俗及特質造成「健康」各因子間不同程度的差異,政府、教育機關更應針對各族群薄弱的一面提出配套措施,進行輔導補救,例如:一般學童於學校本位課程中或空白課程,增加身體活動量相關課程。
老師應加強學生對於健康體適能的認識,並配合教育部針對國小體適能測驗項目,帶領學生於體育課確實完成檢測。教導學生觀察自我體適能的狀況及應加強之處。老師儘可能提供增進體適能之處方。至於身體質量指數較高的學生應設計樂於參與體適能活動並輔以健康教育課程的營養教育及體重控制以達到合適的身體組成。
關鍵字:一般學童、原住民學童、體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