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3.06.01
國小鄉土教學資源的調查與課程融入之途徑一以鹿谷鄉田底地區之人文環境資源為例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族群教育、一般教育  
作者 王登安
學校系所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地點 南投縣 鹿谷鄉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 http://tulips.ntu.edu.tw/record=b2192066*cht

[ 摘要 ]
摘   要
研究者有感鹿谷鄉「田底」地區的人文環境資源正逐漸消失中,地方的耆老也逐漸凋零,天災人禍不斷地破壞先民拓墾的遺跡,很多地方史蹟與器物被摧殘殆盡,若不及早採集與保存的話,年輕一代可能忘記生我、養我、孕育我的鄉土。所以,希冀透過草根性的田野調查與訪談過程,能喚起社會大眾珍視地方人文資產,對本土文化能有自尊自重之心,展現出地區人文環境不同的風貌,進而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另外,由於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公佈「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於九十學年度起國民中小學課程將採九年一貫,以七大學習領域取代現行科目,由於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鄉土教育將不再單獨設科,乃納入社會學習領域。希望以鄉土教學活動作為各學習領域的基礎,並透過鄉土教學活動的串連,加強各個學習領域的統整與交流。所以,鄉土教學這樣一個題目是值得研究的。
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 探討鄉土教育理論的基礎與應用。
二、 調查鹿谷鄉田底地區可資利用的人文環境鄉土教學活動的資源。
三、 探討這些資源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時,如何融入於各個領域。
四、 根據所調查的人文環境資源規劃與設計社區學習站,提供戶外教學實際經驗之場所。
五、 根據研究所得,提供國小未來實施「鄉土教學活動」的建議。
基於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透過實際調查場域中,對田底地區在教學上可資運用的人文環境資源,進行調查與深入的研究,建立各教學領域的參考資料。為達此目的,研究者先擬定研究的步驟與實施流程,再以田野調查法蒐集相關的資料。
如何將這些人文環境資源轉化成鄉土教學活動,本研究的重點有下列三大方向:(一)根據所蒐集的人文環境資源規劃成十二個學習的主題軸﹔(二)歸納出鄉土教學活動融入七大學習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之對應表;(三)社區學習站的選擇與規劃。
依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依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將此次調查的「田底」人文環境資源相符應之處列舉出,以求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二、對「田底」地區之人文環境進行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先住民遷徙與開發狀況、傳統民宅建築、早期生活器物、地名探源、民間信仰、產業經濟、教育文化、先民生活遺跡、地方的史事與傳說故事、地方俗諺、交通建設、休閒活動等十二類別。
三、藉「鄉土施教」的教育觀,以田底人文環境資源作學習的媒介,歸納出與各學習領域融入的相關途徑。
基於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 在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相關行政事務與資源提供方面
(一) 鄉土教學者應具有多元文化的包容、接納與欣賞的心態與世界觀,認真的思考與反省對地方的認同、民族的認同、國家的認同、世界的認同,才能避免落入狹隘的意識型態中。
(二) 以學校附近作為鄉土教學活動的學習場所,設計「社區學習站」,舉辦「田野調查活動」,以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實際了解鄉土生活的真實內容。
(三) 鄉土資源應從靜態的文字紀錄,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四) 鄉土教材的編輯應考慮施教的對象─審慎參考學童的意見。
二、 在家長的參與與社區資源的運用方面
(一) 為落實鄉土教學活動,爭取家長的支援與支持是必要的。
(二) 善用社區資源,豐富教學內涵。
(三) 文化的保存必須靠住民的自覺,才能持續與久遠。
三、 在地方文史工作者方面
(一) 持續推動「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種籽村建立計劃」。
(二) 成立「工作坊」,邀集各方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調查工作,發揮群策群力,截長補短之效。
(三) 學校與文史工作坊合作,文史工作坊為學校提供豐富的鄉土教學資源。
四、 在未來鄉土教育實施的走向方面
(一) 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教師應嘗試編選鄉土教材,並不斷進修,提昇教師專業自主的能力。
(二)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鄉土教育不應該被「融化」了,而應該「融入」於各學習領域之中。
五、 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 擴大調查的內容範圍。
(二) 將鄉土素材轉化為正式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