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1993.06.01 ~ 1995.06.01
阿美族太巴塱社染料植物之研究(The Dye Plants of Tavarong Amis)
族群: 阿美族   
主題: 傳統技藝/工藝  
作者 何秀蘭 (Ho, Hsiu-Lan )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地點 花蓮縣 光復鄉    
研究內容

*中心館藏網址:http://tulips.ntu.edu.tw/record=b2177644*cht  

[ 摘要 ]
摘要 阿美族太巴塱社素以涅齒為美、染衣為習,染材主要以植物性的染料為主,染料植物採集自枯家四周與海岸山脈,有一套永續利用的傳統方式。雖歷來受外來文化干擾及自身文化變遷之影響,染色文化業已式微,但經調查尚約有12科13屬14種染料植物仍在使用;分別是檳榔(Areca catechu)、台灣薯蕷(Dioscore FORMOSANA)、毛柿(Diospyros
discolor)、柿(Diospyros indica)、鼠麴草(Gnaphalinm affine)、山萵苣(Lactuce indica)、咬人狗(Laportea pterostigma)、卵葉
鱗球花(Lepidagathis inaequalis)、絲瓜(Luff aegyptiaca)、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桑樹(Morusalba)、月橘(Murraya paniculata)、台灣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雞屎藤(Paederia scandens。 太巴塱社傳統的染色方法,並沒有一套標準化的備或流程,大致是取用簡單的刀具、杵臼及鍋具,單憑個人對色彩的喜好,以直接沾染法、熱染法或媒染法(有時添加草大灰或其他植物作為助劑),針對已織成的苧麻布進行染色,顏色可參考染色試驗中無媒染試驗的苧麻在染色試驗實物色樣部份的結果。 選擇太巴塱社色彩觀念中具備紅、黃、藍、黑色且易於取材的四種當地染料植物進行媒染試驗,分別是台灣薯蕷(塊根)、五節芒(嫩葉)、鼠麴草(莖葉)和檳榔(果仁),其中台灣薯蕷可染出兩種色系,無媒染、鋁媒染、錫媒染及鉻媒染屬於紅色偏黃的橙色系列,其餘的均屬於咖啡色系;五節芒染色試驗結果,鐵媒染是黃偏咖啡色系,無媒染、鐵媒染加氧化鈣及重鉻酸鉀媒染偏向橙色系列,銅媒染為綠色系列,其餘均為黃色系列;鼠麴草的染色試驗,銅媒染與鉻媒染為綠色系列,無媒染、鋁媒染、鐵媒染、鐵媒染加氧化鈣屬於紅色偏黃的橙色系列,重鉻酸鉀媒染偏向咖啡色系,錫媒染沒有明顯反應。檳榔的染色試驗,呈現三種色系,無媒染、鋁媒染、錫媒染屬於紅色偏黃的橙色系列,銅媒染、鉻媒染、重鉻酸鉀媒染呈現咖啡色系列,鐵媒染、加氧化鈣呈現黑色。整體而言,太巴塱社傳統偏好的色系,在漢族的色彩觀念中普遍偏向橙色、黃色、咖啡色、黑色和綠色系為主,缺乏藍、紅、紫色系。被染物中蠶絲布的染色效果最佳,苧麻布次之,棉布較差。本論文的結果可分為兩部份:1.質化研究結果:提出太巴塱社傳統永續利用染料植物資源的理念與方式(依需求的多寡取用適用資源、循季節性輪替)可供植物資源保育政策擬定之參考;太巴塱社純利用天然物染色的技法,亦可為目前高污染的染化工業提供新面向的省思。2.量化(染色試驗)研究結果:提供了標準色樣,供產業界開發新染料與太巴塱社未來恢復傳統工藝用色之參考,貯蓄社群發展之潛力。本論文的結果綜合性的論及阿美族太巴塱社針對植物資源永續利用的生態理念、純用天然物染色的環境保護傳統染色技法、並冀望標準化染色試驗的結果有助於蓬勃當地社群的工藝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