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4.06.01 ~ 2006.06.01
多元文化論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台灣史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的論述為例
主題: 歷史、一般教育  
作者 陳束真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研究探討重點有二,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分析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台灣史教科書中,關於原住民的描述,提出分析結果與建議,希望可供往後教科書編輯時的參考。此外,再以多元文化教材設計理念,設計一份「原住民歷史文化學習手冊」,進行教學實驗,探討經過教學後,學生是否因為更加了解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而更能接納、尊重與欣賞原住民族群文化,更具多元文化修養。
教科書分析方面,分別探討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台灣史教科書中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課程設計方式,以及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質性分析與量化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分析的教材包含有審定本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仁林版與國編本「認識台灣歷史篇」。分析結果如下:
壹、課程設計途徑方面
一、 教科書開放前後,各版本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課程編排,是屬於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的附加模式。而且戰後台灣的歷史發展,各版本都不見原住民的身影。
二、 五個版本教科書原住民相關內容教學活動設計大都偏重於記憶性的問答,未能讓學生對族群相關議題進行思考。
三、 對原住民文化價值探究的活動設計,只有南一版本深入原住民文化內涵,其他版本都只是讓學生背誦表面、外在的文化特色。

貳、偏見檢視與分析方面
五個版本教科書均出現以下五種偏見類型:
一、 消失不見:原住民人物只出現一、二人;有關原住民的具體事蹟只有霧社事件、高砂義勇隊;在台灣開發史上原住民的貢獻被忽略。
二、 選擇與不平衡:出現「漢族中心」的偏見類型,包含從漢民族的立場來說明族群接觸的結果;對於歷史事件的敘述,從單一漢族觀點說明。
三、 不夠真實:輕描淡寫族群接觸時所產生的衝突,未突顯現今原住民的困境。
四、 零碎孤立:有關原住民歷史發展的介紹都是以「點狀」的方式呈現
五、 表面功夫:對原住民祭典文化的介紹趨於表淺化,忽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參、量化分析方面
一、 教科書開放後原住民相關內容的介紹並沒有比國編本多,甚至更少,其中原因,與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社會科節數被縮減有很大關係。
二、 經由「原住民相關內容主題類目表」的量化統計發現,國編本最注重社會歷史類的介紹。不過,審定本在文化內涵類的介紹是比國編本豐富。
三、 審定本四版本間的比較,南一版本比較注重文化內涵類的介紹,其他版本較著重社會歷史類的介紹。

實驗教學方面,以研究者自行設計「原住民歷史文化學習手冊」進行實驗教學。有以下幾項結論:
一、 增加學生對原住民歷史文化的了解,可以改變學生對原住民族群的態度,而且讓學生愈了解弱勢族群的歷史文化,以及從不同族群觀點思考相關議題,學生就愈能接納與尊重不同族群文化。
二、 遊戲性與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習興趣。
三、 不同族群的文化價值觀、文化特色與具有故事性的教材內容能吸引學生學習。
四、 學生自我評量經過實驗教學後獲得很多原住民歷史文化相關知識,而且較能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尊重不同族群。

最後本研究嘗試提出幾項建議,以供參考:
壹、教科書編撰方面
一、 應改變既有的歷史課程結構,統整融入族群文化內容。
二、 族群相關議題的課程活動設計,應有讓學生進行「批判思考」、「問題解決」、「文化價值與意義探討」的活動。
三、 未來教科書中原住民相關內容的編撰,應針對本文所發現的族群偏見,加以改善。
四、 應以「多元族群觀點」呈現台灣的歷史發展,並且納入更多原住民題材。
五、 教科書的編撰者與審查委員應有原住民代表。6.原住民相關內容的編寫,宜以科際整合的方式,融入各學科。
貳、多元文化歷史教學方面
一、 教學方式宜多元化。
二、 歷史教學應提供學生更多從多元族群角度思考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三、 老師應具有多元文化素養與開放的態度。
四、 教師應提供更多相關知識,使學生更了解原住民族群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並培養學生對待各族群的正確觀念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