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4.06.01 ~ 2006.06.01
探尋部落孩童的生活脈絡-以尖石鄉新光、鎮西堡為例(The Exploration of the Tribal Children in Their Life Contexts:A Case Study in Xinguang and Cinsbu at Jianshi Xiang)
主題: 其他  
作者 陳博(Bor Chen )
學校系所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受到百餘年外來統治力量的操控、同化政策的影響、主流社會的歧視,又家庭處境相形不利、高家庭解組風險、政府對原住民兒童的關注有限;伴隨觀光興起,部落逐漸貧富不均,而派系分化、空泛的社區營造,也未能集結部落居民,形成合作、共同經營的力量。試問,在部落成長的孩子,生活世界呈現何種圖像?支持、影響成長的相關條件為何?由於過去研究少有以孩童為中心,探究部落的生活內涵,因此,我整合生態體系與支持網絡觀點,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逐步篩選,以新光、鎮西堡為田野,邀請16位(來自10個家庭)孩童參與,藉著深度訪談、參與觀察蒐集資料,以了解部落的生活形貌、支持網絡的運作,並分析形塑部落孩童生活的結構力量。

首先,我分別呈現孩童的家庭背景、部落環境與生活特色;再描述孩童眼中的支持網絡,親屬關係的重要性、支持的類型;討論外界的資源,如何透過網絡運作影響孩童、家庭,並發現支持網絡的運作,受到「身份歸屬」、「需求的想像與判定」、「求生困境的真實性」等影響,形成「供給面主導,需求面配合」的特殊現象。最後,我也發現部落孩童面對生存困境、分裂的互動界線與原漢差異位階、主流文化的蠶食鯨吞。

因此,流入部落的資源雖多,受到身份資格、管控與防弊等福利意識形態影響,因而配置不均,佐以貨幣交易模式、部落環境的限制,家庭經濟收益有限;又教派割裂部落、政教合一深化互動界線;孩童不僅內化區隔界線、差異位階,又身處投資未來的困局,若不介入改變,終將承襲弱勢身份。所以實務工作與政策的未來走向,應朝向跨越區隔界線、形成族群集體意識;針對部落當前的生活,我提出以下具體建議:(1)發展在地經濟、(2) 宣教組織的反省與對話、(3)貼近部落的教學與師資、(4)學校社工的進駐、(5)善用社區組織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