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6.01 ~ 2005.06.01
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個案研究
族群: 太魯閣族   
主題: 農耕漁獵、文化慣習、傳統信仰  
作者 陳曉玲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研究以維生活動的轉變為核心,探討在維生活動改變下太魯閣族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以及變遷過程中人與人、人與地、地與地的關係如何轉變。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為個案,選擇部落生活型態轉變中,具有顯著改變的具體項目為檢視對象,即物質層面—物質生活;社會層面--社會制度;精神層面—禮俗信仰,以了解太魯閣族在維生方式改變下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和意涵。
太魯閣族水源部落的生活方式,自傳統的游耕狩獵生活型態,經歷日治時代官方移住政策的施行,由山區遷居平地,形成移住定耕的生活型態,到了戰後,繼而在國家政策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進入了市場經濟的生活型態。水源部落的生活方式在上述的變遷過程中,所呈現之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的關係具有以下特色:
1. 人與地的關係
傳統游耕狩獵時期的生活型態,族人高度依賴土地維生,人與地的關係緊密連結。之後在日本官方移住政策的推行下,族人的生活領域大幅縮小,各項以水田定耕為主的授產和教化措施的推展,使得人與地的關係開始逐漸鬆動。到了市場經濟時期,農業快速商品化,維生活動也轉向工業、服務業的型態,不再完全依賴土地維生,部落生活在生活方式在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不一致的情況下,人與地關係也日漸疏離。
2. 人與人的關係
游耕狩獵時期的太魯閣族部落,是一個結合緊密的共勞、共獵、共祭、共罪的血族團體,為維生活動的進行提供一個穩固而緊密的社會關係網絡,展現的是人與人互賴相依的關係。在日治官方移住政策的安排下,太魯閣族人進入了移住定耕時期的生活,國家體系的運作方式開始進入部落生活中,由數個社集中居住而形成的部落組織,因各自分屬不同血族而彼此分化,雖透過部落內通婚關係的發展開始逐步結合,但已不若過去緊密互賴。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後,維生方式的轉變使得各家戶、個人經濟都更加獨立自主,加上國家行政體系、基督教會等力量的介入,人與人的關係所呈現的是多元而複雜的型態。
3. 地與地的關係
游耕狩獵時期的生活,是一種封閉而自給自足的型態,與其他部落或部族間因土地競爭而關係緊張,通婚圈亦多侷限在同一部族內的鄰近部落,地與地之間的關係封閉而緊張。移住定耕時期,生活領域限於蕃人所要地內,與其他部落或部族間沒有過去激烈的領域競爭,敵對關係趨緩,而勞動出役和交易的機會,也使其與外界接觸範圍因此擴大,而此時期太魯閣族的部落經移住遷居已多分布於山麓地帶,交通距離的阻礙較小,通婚圈亦逐漸擴大,整體而言,地與地之間的關係已較過去緩和,但仍受侷限。進入市場經濟時期,經濟作物的生產銷售、外出從事非農工作成為主要的維生方式,部落與外界的接觸更形擴大,進而納入台灣甚至世界經濟體系之中,通婚的範圍也隨族人生活範圍的擴張更形擴大,民國60年以後的通婚圈便已遍及全台,顯示此時期地與地的關係已呈現開放而流動的型態。
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在太魯閣族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中,國家政策和市場經濟的影響是促使維生方式改變的主因,而維生方式的改變也進而導致生活方式產生變化,所呈現的其實也就是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關係的變遷過程,亦即人與地的關係由緊密連結,到開始鬆動,進而日趨疏離過程,人與人的關係由互賴相依,經歷彼此分化,再多元複雜的過程,地與地的關係從封閉緊張,到受限趨緩,終至開放流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