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6.01 ~ 2005.06.01
原住民族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雙邊互動關係 - 同禮部落vs太魯閣國家公園(The Interaction of Native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Park - Case Study of Datung & Dali Tribes VS Taroko National Park)
族群: 太魯閣族   
主題: 法律政治、部落發展、觀光旅遊  
作者 吳旬枝(Mariana, Shyung Chih, Wu )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2004年,營建署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依「生態旅遊白皮書」理念在園區內試行生態旅遊,砂卡礑步道暨大同、大禮為先驗點。本研究交錯在文獻分析、參與觀察、田野調查及訪談間以獲得資料,期冀探索在「社區參與」元素下,原鄉在國家公園範圍內原住民保留地的大同大禮部落,在發展生態旅遊及部落營造的歷程中,部落如何參與在生態旅遊的推展?國家公園結合社區參與的生態旅遊對部落發展有何影響?並釐清部落本身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交會時個別的角色扮演暨雙方的互動關係。

國家公園範圍內大同大禮生態旅遊推動方興,從田野互動中觀察,雙方對「生態旅遊」有著不同的想像與期待,不同的立場有著不同的思惟:在生計與保育間,同禮部落和太管處雖各有堅持,然兩者並非各持已見站立在對立的天秤兩端。部落期待經濟落實地方、能力栽培地方、傳統領域管理權歸還地方,也試圖以觀光發展做為活絡/重建部落動力的途徑,並從過程中重拾傳統文化及祖先的生活智慧;太管處除保育的理念、執行國家政策外,從經年的互動中,也了解部落的經濟和對未來「發展」的期待與需求。雙方對彼此從「了解」到願意具體付諸「行動」,中間仍存在著落差。

距離實踐嚴謹「生態旅遊」精神和意義,太管處在大同大禮年餘的運作尚處於「溝通準備期」;在白皮書國家政策積極操作下,「社區參與」元素的強調對同禮部落在社區發展、凝聚部落意識以及與國家公園的互動關係上有正向積極的意義、非正式的溝通頻仍。然國家公園對此區整體性的規畫未殆、定期且有決策權的正式溝通平台和機制尚未建立、經費補助的籌碼牽繫著雙方互動關係的鬆緊。同禮協會發展的第一年,有能者雖少,但意願和自發性高、對土地的自主性強、「部落認同觀」帶來部落營造的凝聚力。從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遊推動檢視,協會在財務經費的運用和公開透明度,牽動著部落凝聚力的重整;而居民對「生態旅遊」內涵及概念上的薄弱、人力與能力運作上的不足,尚待公部門對「社區培力」工作的落實。依此,太魯閣族的思考原點、歷史傷痛與現階段的訴求、推動生態旅遊智識、行動力上的不足需要更細緻地被處理;太管處對太魯閣族文化傳承工作的不餘遺力需要被正視、肯定,但環教新知與生態旅遊內涵和部落發展現況等培力工作需更主動、務實、具體地落實在園區週邊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