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6.01 ~ 2005.06.01
清代噶瑪蘭地區的漢人文學發展
族群: 噶瑪蘭族   
主題: 歷史  
作者 游建興(Yu Chien Hsing )
學校系所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當台灣西部開發至一段落後達到飽和,各地以及剛從大陸到台灣的移民為求新拓的天地,紛紛入蘭開墾。而隨著漢人腳步的來到,同時也開啟噶瑪蘭地區漢人文學的首頁。目前資料中,最早的文學作品約出現於嘉慶年間設治之後。這些作品大多是曾經入蘭遊宦、文人所作;噶瑪蘭當地文人士紳的作品,則等到咸、同年間始趨成熟。究其原由,應與土地的開發,地方上政治、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條件的發展有關,尤其是土地次第開發,經濟生活的改善,噶瑪蘭地區的文教亦漸開展,文人作品始趨成熟。所以噶瑪蘭地區的文學發展就台灣而論,也是起步較晚的。
雖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卻展露出有別於文教較早發展的其他區域,噶瑪蘭地區所獨有的特色與風格。沈葆楨就曾以「淡蘭文風冠全台」來形容當時北台的淡水廳、噶瑪蘭廳的文教發展。
「淡蘭文風冠全台」的響亮口號下,目前為止,對於清代噶瑪蘭漢人文學發展的研究,卻如鳳毛麟角。所以本文,不揣淺陋,運用現存的文學史料,對清代噶瑪蘭地區的漢人文學之發展加以勾稽。希望能藉此,就當時的漢人文學發展狀況有一完整論述,一方面希望能透過這樣的研究,以充實宜蘭縣過往歷史的完整面貌,另一方面也為台灣文學史的書寫,就清代噶瑪蘭漢人文學這一部分,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建立基礎,以供後來者據此基礎更加充實。
台灣地區早期的文學發展,總是伴隨著土地的開發而興起,噶瑪蘭地區亦復如是。自從吳沙率眾入蘭開墾起,原本是林深菁重,一片荒埔的噶瑪蘭,自此進入以農業型態為主的社會。整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層面的發展,也在蓬勃日盛的景況下,逐漸醞釀成形,蓄勢待發。
雖然土地初闢,但是噶瑪蘭廳的文教發展,亦能突破種種的文化不利因素,與淡水廳相比,難分軒冕。由此可見,地方的人士,都非常重視家族子弟的教育問題,部分頭人、士紳們,為此甚至自己出資建書院,教育子弟知書達禮,參與功名,光耀宗族,凡此皆有助於文學事業的推動與發展。
清代噶瑪蘭地區漢人文學的發展過程,依整體而言,是一個從無到有,從貧瘠到興盛的過程。但若從細部再次檢視,即不難發現,其中可以區分成啟蒙時期、茁壯時期、昌盛時期,每時期也都展現出該時期的獨特性,例如早期由外來宦遊文人為主角的階段,隨著年代的推移,逐漸轉變為以本地文人群體為主力的階段等。而本地相關的文學作家在創作方面究竟有何特殊表現?又凝塑出什麼樣的文學特色呢?經由現存詩文作品的整理扒梳,可以歸結出噶瑪蘭漢人文學在表現上確有獨到之處,不論作品題材、風格、語言、技巧手法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關於噶瑪蘭地區的民間文學方面,它是有別於傳統古典文學的另一種文學形式。它長久以來,大多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傳遞著。由於其特殊的屬性,因此也承載著千百年來,隱沒於傳統文人階層的思維下,未受正視的普羅大眾的思想與生命價值。同時許許多多地方上的人、事、物,也經由這樣的呈現方式傳遞於世代之間。其中也蘊含著當地自渾沌開天以來,生民的生命智慧,與世代共同的記憶與文化。因此,本文就諺語、歌謠、楹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逐一討論,試圖對清代噶瑪蘭地區的民間文學樣貌加以勾稽型塑,也經由這樣的探討,期使對噶瑪蘭文學的發展有更全面性得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