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6.01 ~ 2005.06.01
魯凱族萬山部落靈石傳說之研究
族群: 魯凱族   
主題: 神話傳說  
作者 楊宜靜(YANG-YI-JING )
學校系所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過去,人類會將具有特殊外觀的石頭,視為某層面的靈性象徵,在萬山人的民間文學中就有人變成石頭的獨萊(dholrai)傳說,及描述石頭充滿著雕文由來的孤巴察峨(kopaca''e)傳說,這二組傳說的敘事在直接或間接的層面上,都與靈力、咒術有所關聯。本研究在探討萬山的靈石傳說前,首先從認識該族群的背景談起,方逐漸進入口述的傳說體系,並藉助田野調查,歸納出靈石主題的研究分析與結論。
第一章緒論,開宗明義是談論本研究的動機、問題意識、範圍與對象、研究方法等。田野考察範圍,包括高雄縣茂林鄉的茂林、萬山、多納三村,及桃源鄉的寶山、高中、桃源三村。族群則涵蓋魯凱族下三社群、布農族郡社群及南鄒族沙阿魯阿群。
第二章萬山部落及其族源傳說,談的是萬山人對多元化族群的認同及歷史。口述歷史雖有一定的空間可以詮釋或操弄記憶,但還是會被限制在能與其他成員溝通、達成某個程度的共識範圍內。如此,才能在族群內擁有一體感與歸屬感,並對外宣稱自己和別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會建構或重組過去的歷史,同時遺忘一些舊有記億。這種「集體歷史記憶」(collective memory)與「結構性遺忘」(structural amnesia)的過程,反映著族群認同是處在一種動態過程中。基於此,本章如實提供報導人們的口述記憶及歷史文獻的背景論述,以利讀者作為認知與思考萬山文化的必要參考。
第三章獨萊傳說及其信仰,原始初民的社會,常對大地上特殊的自然物給予想像。以獨萊(dholrai)為例,其位於萬斗籠社遺址的最上方,為一粘板岩以45°角從lavinarae家屋中探出頭來,萬山人形容dholrai有五官,跟人一樣會吃東西,並將之視為神石。無論在傳說或宗教信仰上,都開啟了dholrai種種的禁忌與影響力,並充分展現萬山人對石頭靈力的崇拜。事實上,lavinarae家系也透過dholrai,完成了外來者之姿在萬斗籠社融為一體的歸屬感。
第四章孤巴察峨傳說及其岩雕藝術,孤巴察峨(kopaca''e),位於萬山部落的傳統獵區,講述的是臺灣首次發現的岩雕藝術。族人描述的石頭(群)本身未有禁忌、信仰,但刻畫出的圖象卻認為是由異族女子以神力所致。傳說內容以latavelengae時代,異族媳婦吃百步蛇的禁忌做主題發展,本章乃採真實歷史觀的角度,分析kopaca''e傳說、傳說內容與岩雕,及萬山人如何看待岩雕藝術。最後,亦從文獻記載中發現岩雕與lavinarae家系的關係。
第五章結論,萬山人代代相傳的口頭傳說,除具備民間文學的主要特徵外,另有一套講述時的規則,提供聽眾辨別故事為「真實發生」或「虛構存在」的標準:首先,虛構、怪異性的故事,起頭一定用「kamaiiki」,結尾會唸咒語「poo ''anocapecapecape '' anotakidhikidhingae」。其次,指陳確實存在、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萬山人在講述時則直接以「omiki」開頭,結束時不會有咒語。本研究所談論的族源傳說、獨萊傳說、孤巴察峨傳說,正是萬山人視為真實的、權威的,不能隨便亂說的過去歷史。本章除統整此三組傳說的聯繫性與謎樣敘事外,並比較獨萊與孤巴察峨二傳說間的禁忌主題,與「不可觀察」的符號系統。即二組傳說之間所存在的關係,彷彿一個循環的結構,採取隱喻的方式相互呼應,而其被解釋是雙方在歷史事實(文化)互為表裡的前提下,方建立起的嶄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