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6.01 ~ 2005.06.01
排灣族原住民部落階級結構的演變(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Paiwan tribe traditional social ranks)
族群: 排灣族   
主題: 文化慣習、生命禮俗  
作者 黃文一(wan-jan Hawan )
學校系所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排灣族原住民是一個階級結構非常完整的民族,從現在的三地鄉以至於牡丹鄉,直至日據時期各部落都還保有完整的部落型階級結構,在國民政府未實施遷村前的原鄉地區,過著物資缺乏、生活清苦的自給自足社會,但部落的自信心及凝聚力卻是非常鞏固的民族,雖有日據時期的駐在所監控其動向,然而部落對頭目的服從及尊重卻未受動搖,日本政府仍然視為管理排灣族的一大隱憂,相對的是吸納為管理助力上的重要角色。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對於排灣族的認知缺乏,等同視之為大陸的少數民族,從中國人最重視的家族姓氏之賜予可以得到印證,短短的三個月內通令全島恢復漢姓的情況之下,急救章的像發救濟品一樣的,粗略的給每一個家庭漢姓。這種不重視族群尊嚴的施政心態,導致了排灣族在1987年解嚴之前幾乎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的認知全部喪失,以致於族群的榮耀消失殆盡,身為排灣族的認同只剩形體上的自己與其他族群長像不同。1987年至1996年排灣族在整個台灣社會風起雲湧的追求完全「民主自由」運動下,排灣族開始從消失42年的文化中找尋蛛絲馬跡的「排灣族群意識」,這追尋的過程宛如尋找失喪40多年的親人般,雖有血緣的濃情,但缺少了長期生活的共同記憶,在一次的相聚縱然花費更大的努力,也只能彌補整個缺憾中的一小部分,因此筆者從1945年開始區分各個階段來分析排灣族的階級結構,在國家政策及社會影響衝擊下帶來的變遷。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考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架構,將論文的研究方向做一敘述。第二章是排灣族階級結構的原貌,針對階級結構的根源、階級結構的運作、階級結構變化的過程,說明排灣族在外來政權干涉其部落政權前,頭目是如何在自己所屬的領域內行使權力及治理部落之過程。第三章說明1945至1950年戰後政府政權在台灣穩固時期施行之政策,對排灣族階級結構的影響如「同化政策」的定調、全新的階級認知植入「地方自治」實施、國家管理山地的政策。第四章1950至19987年台灣全面發展經濟的時期,排灣族在政府的與主流社會全面互動中,政府誘使遷村帶來貴族階級否定、外來宗教傳入否定袓靈祭儀、工業化使大量的原住民勞動人口遷居都市使家團瓦解。第五章1987至2005年民主政治逐漸落實的年代,排灣族在從一味的追求物質的富裕與累積中,思考身為排灣族的族群意識,省思排灣族文化價值的復興,因此宗親大會的相繼成立、社區文化發展協會的推行文化活動、階級文化展演與階級結構的強化。
從以上的探討與研究中發現排灣族在各時期中雖然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及主流社會的衝擊之下,仍然保留了排灣文化中最精髓的部份,就是以長嗣制度為基礎而形成的階級結構文化,這樣的核心觀念使排灣族的各家族皆以長嗣為中心形成階級結構的團體。長嗣家族的榮耀,關係著整個家族血脈的發展,餘嗣不僅在榮典上予以尊重,必要時在物資上予以援助,而長嗣在義務上賦有主持餘嗣「生命禮俗(祭儀)」之舉行及救助急難家族成員的責任,因此排灣族的階級結構從實質上擁有部落權力的主導,演變成精神上的領導。
◎中心館藏連結:http://tulips.ntu.edu.tw/search*cht/X?SEARCH=%28t%3A%B1%C6%C6W%B1%DA%AD%EC%A6%ED%A5%C1%B3%A1%B8%A8%B6%A5%AF%C5%B5%B2%BAc%AA%BA%BAt%C5%DC%29&b=vv&SOR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