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6.01 ~ 2005.06.01
花蓮地區之族群分佈及族群關係--晚清迄日治時期(Ethnic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hip in Hualien-- from late Qing to Japanese period)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地方誌  
作者 邱苡芳(Chiu Yi Fang )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花蓮為一多元族群齊聚之地,然而關於花蓮的移民研究中,大都著重在單一族群的遷移歷程,或是花蓮整體的開發過程,或是依不同的時代背景,將移民分為清代漢人移民、日治時期的日本移民以及國民政府的外省移民來分別討論。事實上,在不同時期,同時都有不同的族群移入花蓮,因其時代背景的不同,其分佈的空間亦有所不同。本文透過清末及日治時期各項人口統計資料的整理,希冀能描繪出花蓮各族群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分佈狀態及變遷的情形,並透過族群的分佈狀態以及各族日常語言的使用情形、婚姻狀態等,以探討花蓮地區的族群關係。
整體而言,清末與日治時期花蓮地區的族群組成與分佈,二者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性,清代花蓮地區的移民主要是由福佬人為主的漢人,以及分別來自南北二端的大庄平埔族、加禮宛族等三個族群所組成。日治時期的移民則以漢人和日本移民為主。大庄平埔族和加禮宛族如同其遷移的路線一般,分據花蓮的南北二端。而漢人除了秀姑巒地區有少數幾個漢人聚落外,主要仍集中在奇萊平原上,且大部分漢人聚落大都位於阿美族社附近,花蓮縱谷北端(今壽豐、鳳林二鄉)直至清末時期仍呈現空白狀態,除吳全城、象鼻嘴、六階鼻等處有軍隊駐紮以外,並無任何族群聚落,包括阿美族社。這些空白地帶,正好成為日本資本家發展產業的最佳場地,同時也是日本政府施行移民村的最佳選擇,因此這些地區在日治時期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人口聚集之處。雖然日治時期人口不斷的增加,但增加的人口除了日本移民外,主要仍是福、客籍漢人。受到產業發展及歷史背景之影響,大部分的福佬人口仍集中在奇萊平原及縱谷北端一帶,其餘則分散在縱谷各主要市鎮上;新開發的鳳林地區及玉里則成為客家族群聚集處。
而從族群分佈、日常使用語言及婚姻狀態來看,花蓮地區各族群間維持著一條鮮明的族群界線,除人口屬少數的熟番族群以外,各族日常語言均使用單一語言,亦即以本族的語言為主,少數使用二種語言以上。各族的通婚對象亦以同族人為主,只有少數與異族通婚。且從軍威庄的案例可知,福佬族群與阿美族群的婚姻關係建立在清末時期,亦即在當時人口相對規模較小的福佬人與人口相對規模較大的阿美族群間通婚機率較高,而日治時期漢人人口的增加,同族通婚的機會相對增加,與異族通婚的情形也就相對減少。亦即當漢人與阿美族人口相對規模相等時,異族通婚機會反而降低。換言之,若以軍威庄為例,以婚姻關係當作族群關係的指標,軍威地區各族群間明顯的維持著族群界線,這樣的界線隨著人口相對規模的提升,更容易地被固守著。另一方面,若以相對關係而論,福佬族群無論在人口分佈、日常語言的使用或婚姻關係上,在清代即與阿美族保持較好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