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3.06.01
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tholicism in Wanchin , Pingtung(1861—1962))
族群: 排灣族 、平埔族群  
主題: 文化慣習、外來宗教  
作者 黃子寧(Tzu-Ning Huang )
學校系所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是位在大武山腳下的平埔族村落—萬金。1861年道明會神父郭德剛(Fernando sainz)來到萬金傳教起,天主教已經在此地散佈了百年,是台灣天主教史上第二個成立的堂區,莊內居民絕大多數都信仰天主教,代代相傳,教友人數眾多,是道明會在台灣傳教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除了少見的天主教西方色彩,萬金還有其固有的本土特色,一是平埔聚落—多為屏東鳳山八社的平埔族後裔,一是受客家聚落和排灣族部落包圍的地理位置。藉由研究天主教在萬金的傳教經過,一方面可以更細膩地瞭解自1859年起,天主教二次進入台灣開教以後的歷史,與道明會特色所形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探討屏東平原上族群之間的歷史互動和平埔族社會的風貌。本文試著解釋萬金平埔族宗教變遷的理由,建構一個從未信天主教的平埔族群到產生本地的神職人員,從被傳播福音者變成主動傳播福音者的歲月歷程。希望能夠透過這個主題的研究,多少補充一向較為欠缺的台灣天主教史,以及關於南部平埔族史和屏東地方史等方面。研究時間範圍則訂在1861年傳教士進入萬金傳教,到1962年萬金出現第一位本地神父潘瓊輝為止。
章節方面,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七章結論之外,共分為五章:
第二章從道明會士咸豐八年(1859)在打狗港上岸,開始在高雄前金地區傳教談起,簡述在傳教士來到萬金之前的傳教情形。接著對萬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現象,作背景介紹,希望能模擬出一個可以讓人想像的歷史情境,一個在1861年時映在傳教士郭德剛眼裡的情景。
第三章的內容,是將萬金堂區的傳教歷程,放在整個台灣天主教傳教史的框架下進行討論,兼論其他堂區的發展,以及影響傳教的重要相關事件。對於清代台灣天主教的傳教過程,分作三個階段探究,最後分析道明會在此時的傳教策略。
第四章則是接續第三章,在討論過萬金堂區的歷史進程之後,回頭要研究的就是萬金為何能夠接受天主教,並讓信仰在此地生根發展的歷史因素。本章試著從五個層面進行探討,由外部社會因素到內部裡層動力,層層闡述萬金接受天主教的可能因素。
第五章的重心,在討論萬金與鄰近族群的各種關係,欲由萬金的例子,瞭解屏東平原上平埔族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互動往來,以探求整個地方社會運作的模式和族群村落的日常相處情態,並探討為何天主教在清代與日治時代一直無法擴展到萬金附近的排灣族部落和客家聚落。
第六章本身,是以出身自萬金堂區的潘瓊輝神父的經歷為寫作脈絡。潘瓊輝神父出生於萬金教友家庭,他是萬金堂區誕生的第一位本地司鐸,也是台灣出現的第三批本籍聖召,更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平埔族神父。對萬金堂區而言,更是天主教信仰深化的成果指標。本章的寫作,以潘瓊輝神父的人生歷程為討論主軸,分別敘述其家族背景、父母(潘伏求、潘林環涼)的傳教員生涯以及神父的養成過程。從這三個枝幹,再個別瞭解關於教友家族、傳教員工作、日治時期和戰時台灣天主教的處境發展、台灣第一位本籍神父珣茈羲漕丹漶B戰後台灣山地部落的開教,和台灣本土神職的培育環境等各項小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