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1.06.01 ~ 2003.06.01
蘭嶼達悟(雅美)族的老人照護關係與社會界限之建構─護理人類學的民族誌研究
族群: 達悟族   
主題: 醫療保健  
作者 劉欣怡(Hsinyi Liu )
學校系所 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論文處理達悟社會的老人照護關係之界限,在於描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我將此種關係稱為「照護界限」,這種概念並非達悟人的用法,只是藉此釐清達悟社會現今的老人照顧現象,並為跨文化護理的介入尋找立足點。 關於達悟族人的健康概念,過去文獻多提到達悟人的亡靈anito概念是反映其對疾病與死亡的想像;近年因居家護理的引進,以及張淑蘭小姐(2001)《面對惡靈》紀錄片的播放,當地的老人照護議題才受到關注,片中呈現的老人獨居現象尤其受矚目,觀影者甚至會因此以為達悟的老人有自我犧牲或認命的生命態度,因為當地蘭嶼居家關懷協會(簡稱「協會」)對老人所從事的居家服務是被當地視為禁忌的行為,更因此遭到老人及家屬的反對。而我以護理人類學的民族誌方法,親身參與協會的志工組織,將其在服務老人過程中遭遇的阻力視為達悟社會的照護界限,藉此說明專業的居家護理與達悟人對「照護」及「安適」的認定是有著不同的標準,除了造成雙方的觀點衝突,相對也創造了彼此之間的調和。 在照護與文化的連結下,藉由達悟社會親屬關係來說明本論文的主要問題「誰需照顧誰」的照護關係。在照護關係的基礎上,我從達悟人的家屋概念說明老人獨居並非達悟人的理想居住形式,而是世代關係變遷與人口外移所造成;另一方面,從親子的交換關係來看,達悟老人面對老化的態度,並不完全能用認命或自我犧牲的觀點來解釋,因為要說明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尚要配合達悟社會的靈界觀、照護與繼承的機制、對老化的態度、語言表達的習慣及個別老人的生命歷程等條件,這些都使照護關係的詮釋有著不確定的性質,甚至賦予可正可反的變動性。 關於照護關係的分析,我以Barth的社會界限理論處理照護對象的關係範圍,並描述關係的邊界及其變動方式,最後整理為論文的主要論述:達悟人的社會關係是以親子、配偶為主,除非老人沒有這類親屬時才會讓其他親友參與,此範圍界限具有「排他性」與「填補」之性質,其同時表現在達悟人對照護與安適的概念中。
◎中心館藏連結:http://tulips.ntu.edu.tw/search*cht/X?SEARCH=%28t%3A%C4%F5%C0%AC%B9F%AE%A9%B1%DA%A6%D1%A4H%B7%D3%C5@%C3%F6%ABY%29&b=vv&SOR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