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0.06.01 ~ 2002.06.01
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
族群: 泰雅族   
主題: 法律政治、文化慣習  
作者 馬騰嶽
學校系所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文以「泰雅族民族分裂運動」為研究主旨,嘗試以人類學族群理論的角度論證殖民歷史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生成之關連,以及分析「泰雅族」內在文化邏輯與外在的脈絡力量等諸項因素對「泰雅族民族分裂運動」之影響。
無可置疑的,在當前台灣本土化與統獨糾葛的社會與政治環境裡,原住民族關鍵少數的地位益形重要。更多的資源引入,更高的權利訴求,更鬆動的政治空間,台灣原住民族正享有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寬闊舞台,伸張民族主體性的尊嚴與特色。
本土化運動與統獨糾葛下特殊的社會情境提供了原住民族文化復振(cultural revitalization)歷史性良機;但是另一方面,資源、權利、政治空間等條件擴張,也引起原住民族內部的進一步競爭與分化。從早期原住民運動主張一個團結的「原住民族」與漢人社會二元式的對抗模式,反向擴及原住民族各族群間對於資源的劇烈競爭,近年來「泰雅族民族分裂運動」之激化,亦與此密切相關。
從族群理論的建構論中來看,當代所有的台灣原住民族,在日本殖民台灣之前,都不存在現代國家意義下的民族意識與民族認同。當代台灣原住民族民族意識之產生,與日本殖民統治過程密切相關;易言之,所有目前分類架構下的台灣原住民族,皆共同歷經相同的民族建構過程。從當代「泰雅族民族分裂運動」所展現出的複雜民族認同中,筆者想要探討問題意識包括幾個面向:
一、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形成,與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從建構論的角度來看,台灣原住民「族」的形成,是日本殖民者結合學術與國家力量共同形塑而成。而對於「泰雅族」而言,「泰雅族」下各方言群體間的語言差異明顯,但是日本學者仍將這些語言文化上明顯差異的人群群體,歸納在一個「泰雅族」族稱的範疇下,形塑成今日我們所認知的「泰雅族」。國家與學界形塑「泰雅族」的過程為何?又是哪些條件貫穿「泰雅族」各群體,讓學者必須忽略差異,而將其歸納為一個民族?
二、在殖民者的分類下,當代台灣原住民「族」,幾乎都存在著民族內部次群體間文化差異問題。然而為什麼目前只有「泰雅族」積極尋求分裂既有的民族架構,獨立成為若干不同的民族。這其間,「泰雅族」內部的文化邏輯是否存在容許、甚至鼓勵群體分裂的因素?亦即,筆者嘗試由文化邏輯的觀點,來論證「泰雅族」分裂的內部因素。
三、自日本殖民台灣以來,透過國家與學術力量的形塑,「泰雅族」之建構已超過百年的時間,除了「泰雅族」內部的文化社會邏輯因素外,哪些外在脈絡力量,與「泰雅族」民族之建構失敗密切相關?另則,為什麼歷經百年的時間,「泰雅族民族分裂運動」恰於此時發生?台灣社會的整體政治經濟環境變遷,對於「泰雅族民族分裂運動」是否提供相關動力與誘因?筆者試由國家、地方行政體系、改宗、政治經濟因素等方面論證「泰雅族民族分裂運動」的外部脈絡力量。
透過對這三項問題意識的理解,筆者希望對於「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從無到有、從建構到解構的過程,藉由對「泰雅族」內在的文化邏輯與外在脈絡力量的逐項論證,呈現出對於「泰雅族民族分裂運動」的整體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