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3.01.01 ~ 2023.12.31
原鄉適地作物生產技術優化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農耕漁獵、學術研究  
主持人 丁文彥
執行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文關鍵詞:原鄉作物;陸稻;條播;樹豆;小米;小米機械化栽培;火蔥;間作;民族植物;泰雅族;陸生藍綠藻;收穫機械;耕作模式;臺灣油芒;黃荊;機能性作物;原民作物;樹豆;原住民;機械化;原鄉作物;原民蔬菜;機械化生產

英文關鍵詞:native crops;Upland Rice;Drilling;pigeon pea;Foxtail Millet;Mechanized cultivation of millet;Allium ascalonicum;intercropping;Ethnobotany;Atayal;Nostoc commune Vauch;Harvesting machinery;cultivation mode;Taiwan oil millet;Vitex negindo;Functional Crop;Ind

細部計畫1:高屏原鄉作物生產環境調適技術開發本計畫目標建立台灣油芒機械化生產及及採後調製技術,並輔導原鄉部落推動友善環境耕作技術,提升原鄉部落農業產值。其預期效益:(1)建立台灣油芒機械化生產及採後調製技術計2項,改善原鄉部落人力不足,降低生產成本。(2)輔導原鄉部落推動友善環境耕作技術1項,提升原鄉部落農業產值。
細部計畫2:花蓮原鄉作物生產環境調適技術開發為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之影響及花蓮原鄉地區農業人口老化、勞動力缺乏等問題,擬於樹豆栽培技術上評估機械化導入及開發,解決農業缺工問題,降低人力成本並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花蓮原鄉地區樹豆農產品之競爭力。在樹豆機械化生產技術條件上,基於因應氣候變遷可能遭遇強降雨考量,比較平地不作畦及作畦栽培之差異,並探討樹豆機械化栽培初步效益,預計提升田間播種效率8倍、提升採收作業效率15倍,減少樹豆生產成本。
細部計畫3:臺東原鄉適地作物生產技術優化研究本研究擬蒐集原民傳統農耕知識,優化並建立原民作物生產技術。本年度將針對臺東南迴四鄉鎮的原民部落,以訪談方式蒐集原民作物生產技術及傳統耕作模式,並針對部落之生產現況提出調適與優化建議。本年度預計設置特色原民蔬菜生產示範圃至少1處,建立原民作物傳統耕作模式調查1項(每鄉1部落)、完成樹豆不同行株距栽培試驗,並建立出經濟生產的栽培模式1項。
細部計畫4:高屏原鄉適地作物生產技術優化研究多納黑米有兩類,一種是夏季收成的黑小米,另一種是冬季收成的黑稻米,皆為魯凱族祭典重要的作物。因為經濟效益不高,而且在強調口感,及飲食習慣逐漸漢化的影響下,被稻米和其他作物取代而漸趨式微。為強化特有的部落文化傳承與延續,促進部落特色魅力加值。本計畫擬優化現存黑米、黑小米栽培模式,保存當地傳統知能與農耕文化,增加農民種植意願,提升農民收益。
細部計畫5:臺東原鄉作物生產環境調適技術開發本計畫以廊道的概念發展臺東地區縱谷線原民部落之特色作物,開發或導入適用之生產設備及技術,並保留發展特色之栽培方式,調適原民特色作物生產技術。預期可提升原民部落農業生產技術,透過研發或導入之新技術,可減少人力成本,增加部落收入,並可吸引部落年青回流投入農業,活化部落農地,安定部落人口。且透過導入友善環境耕作技術並與部落傳統農法交流,可提升部落農業所得,並兼顧環境及生態。
細部計畫6:花蓮原鄉適地作物生產技術優化研究 火蔥栽種的季節以8月上旬至11月中下旬之間,太晚栽種芽體過長不利栽培及其生長,甚至有可能芽球養分耗盡而死亡。火蔥栽培農戶,因其前作作物收成時間差異,會造成定植時期的改變。然而不同農戶的栽培品質差異甚大,須建立最佳的生產技術及機能性研究,以利後續產業的發展及推廣。 設施培育藍綠藻技術優化研究與建立藍綠藻栽培技術模式,包含最適溫度、日照程度及濕度,提供部落農民栽培管理之參考。 
細部計畫7:新竹地區原鄉作物的探索及間作模式的建立本年度將以111年之實驗結果,於部落建立樹豆與野菜間作模式示範點2處,並調查其產量及對於社區型支持農業之經濟效益。再者,探討樹豆宿間作、輪作模式。最後,籌劃辦理原鄉作物友善耕作管理技術講習會2場。
 

相關網頁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552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