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8.06.01 ~ 2018.06.30
市區道路透水性鋪面檢測及監測績效分析 – 以桃園市蘆竹區大華北街為例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建築、學術研究  
作者 林韡紘
學校系所 國立中央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在職專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最近幾年來,氣候變的不穩定,有趨向於極端的變化,隨著工業化及都市化發展程度,及人口成長迅速對於土地開發的需求增高,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變化及潛在衝擊是無法避免,一直以來我們對抗天災都以消極的處理方式來面對,越來越多災害及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發生,因此為了避免生態浩劫,又不影響經濟發展之下,引進了國外「低衝擊開發策略」,這概念主要是將暴雨逕流的管理方式,自然地融入到人類開發行為中,本次研究就針對人類生命經濟文化發展重要之設施-道路,以海綿理念來對應低衝擊開發策略。

  道路是人類發展史重要之設施,過去都採用不透水性鋪面設計,不但使地表產生了逕流,且使土地喪失良好滲透及涵養保水之能力,因此剝奪了土壤內微生物之生存條件,降低了大地滋養植物的能力。
  大量不透水性鋪面增加,相對減少了自然植生的被覆面,降低雨水滲流入地面水量,使得水份減少蒸發量,無法調節地表溫度,熱島效應產生,高溫化及乾燥化情形嚴重;過去都市公共排水設施都法承擔目前暴雨量,颱風、豪雨都有淹水現象發生,如果再不考慮土地保水、滲透、滯流或延遲洪峰,無論多少的防洪設施都無法抵擋急驟變化之暴雨氣候,為了改善大地滲透能力,增加其保水功效,道路必須使用透水鋪面增加地表透水面積,而不影響人類開發或環境保護,海綿道路就此產生了。
本研究道路打破一般道路將水儘速排入排水系統排放掉舊思維,融合現有水利溝,提供一具有入滲、保水及補充地下水等低衝及開發之海綿道路。
上游水源利用中央分隔島水利溝作為排洪主要通道,如遇豪大雨可分流至兩旁側溝系統,有效分洪及減洪,然地表逕流水往道路基底滲透,雨水不再只能透過地表排水進入側溝,做到減量功能並大大減緩淹水的發生。
沿用日本規範採C40透水級配,增加路基透水性、承載力、施工效率提高及降低預算且材料取得容易,並於施工過程兼顧承載力與透水係數,引進智慧城市概念以網路雲端技術連結本工程監測設備,將所有監測數據與市政府分享共用,讓上級單位也能了解地方基礎設施運行情況,結合智慧城市及物聯網概念。
相關網頁 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86NTU_INST/14poklj/alma99103862418100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