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8.07.06
交叉口右轉側撞之接受間距與交通衝突參數特性之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災害防救、學術研究  
作者 林瑩潔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側撞為台灣最常見肇事類型,占總肇事數量約四成,其中主要包含了右轉側撞和左轉穿越側撞,常見涉入車種為轉向車以及直行機車,對於機車駕駛傷害程度較高。過去常用肇事數量來衡量道路之安全,但可能面臨肇事資料不完整,輕微事件無紀錄,個人隱私問題,資料蒐集所需時間較長且肇事資料也代表事件已發生,近幾年多以衝突替代肇事判斷路口安全,能減少資料蒐集時間,也能在事件發生前做出主動式安全分析。

台灣因大量機車,擁有特殊混和車流形式,許多國外開發之智慧車輛系統,如自駕車、防撞系統等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的車流情況,必須要先在地化。然而,現有關於右轉車流與同向直行機車流之接受間距之相關研究稀少。本研究最主要之目的乃是研究右轉汽車與同向直行機車駕駛人在都市內之交叉路口接受間距之特性。在號誌化路口,標線型快慢分隔路行下,右轉車有明顯的穿越行為,利用適當之研究方法,分析右轉汽車穿越直行機車接受間距之特性。且分為半間距(Lag)和間距(Gap),以及將接受(accepted)與拒絕(rejected)代表右轉車輛穿越與不穿越行為。
資料之調查選擇高雄與台中地區各一個交叉路口,利用錄影機進行資料之調查及整理,並以衝突與斷面位置關係衡量針對右轉側撞改善路口之前後差異,且使用適當之統計方法分析汽車右轉接受間距之特性。由分析結果顯示,近路口取消慢車道線並繪設分流指向線對於右轉側衝突是有效果的,但改善策略若無多方配合效果有限。對於右轉接受間距方面,可發現不同路口但路型相同之半間距(Lag)分布會相同,相同路口之半間距(Lag)與間距(Gap)分布也相同;以臨界間距來看臨界半間距較臨界間距大;本研究採用具有個體選擇觀念之二元羅吉特模式做為接受間距模式邏輯建構,並分成接受半間距模式與接受間距兩大模式,以右轉汽車與直行機車之車速與干擾區內機車數及(半)間距等影響變數,構建右轉汽車穿越直行機車接受間距決策邏輯。
相關網頁 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86NTU_INST/45vqnn/alma991038461204804786